登录发现更多内容
首页
讨论研究
知名厂商
用户名
Email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登录
立即登录
立即注册
其他登录
QQ
微信
首页
Portal
讨论研究
知名厂商
金鉴实验室官网
搜索
搜索
本版
文章
帖子
群组
用户
好友
帖子
收藏
道具
勋章
任务
广播
群组
排行榜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首页
›
「人间琐事」
›
「社会新闻」
›
最高1小时10元,共享充电宝涨“疯”了
0赞
赞赏
手机版
扫码打开手机版
把文字装进口袋
返回列表
最高1小时10元,共享充电宝涨“疯”了
[ 复制链接 ]
卡扎菲遇本拉遇h
2022-9-27 17:32:33
近日共享充电宝顶上了“刺客”的名头,冲上了热搜。曾经每小时收费5毛钱,如今每小时收费4元甚至10元,生活中处处可见的共享充电宝,因涨价成为舆论焦点,不少网友吐槽“这是鼓励大家自己买充电宝”。
几年前,打着“共享经济”的名号横空出世,共享充电宝受到资本青睐,曾在短短10天融资金额高达3亿元,超20家机构入局。当时正值智能手机功能齐全,耗电速度越来越快,充电也成为一个高频需求。借助“共享经济”的风口,共享充电宝很快走向市场,据公开数据显示,早在2020年,共享充电宝用户规模就接近3亿。
目前,共享充电宝市场呈现头部企业集中的态势。2021年,怪兽充电上市,街电搜电合并,小电也在冲刺IPO,形成“三电一兽”的格局。不过疫情之下,主打线下场景的共享充电宝企业实则受到一定压力,在渠道端的竞争日益激烈,点位争夺战愈演愈烈。
根据第三方机构报告显示,以共享充电宝的营业收入来计算市场规模,预计未来五年,年均复合增长率可达到20.8%。在前景较好的情况下,价格涨上去了,亏损却在增加,服务一直遭到用户吐槽,共享充电宝企业们仍然找不到业务增量,目前处境显得十分尴尬。
充电1小时收费最高达10元
“我是用电大户”,一位来自北京的共享充电宝用户告诉中国新闻周刊,由于经常需要参加商务活动,平常手机没电的时候已经习惯借用共享充电宝,不过最近被使用后的价格“刺痛”了:“用了不到半小时就收费4元”。
上述用户除了质疑近期共享充电宝价格有所上涨,还发现了更多的细节问题。在他核查过往使用订单时,发现有一次使用小电的共享充电宝,用了2小时5分,收费12元。然而收费标准为4元1小时,3分钟内归还免费,不足1小时按1小时计算。
“这意味着我多用了5分钟就多收了4元钱,这合理吗?”该用户发出质疑。
根据公开调研显示,在共享充电宝用户中商务人士、年轻女性、有车用户、游戏用户和视频用户对共享充电宝的使用比较频繁,这些人群往往是因为手机使用时间较长、不方便携带自己的充电宝并且对价格敏感度低等,成为忠实付费用户群体。然而,近期这些价格敏感度较低的用户也感受到“高攀不起”共享充电宝。
此前,据媒体报道,在上海、杭州和南京等多个城市,共享充电宝的价格都涨价到4元每小时左右,一些热门景区高达七八元每小时。记者走访发现,在北京各大商圈,共享充电宝的收费标准不一。位于核心商圈的商场、繁华的旅游景点和街道,收费往往较高,普遍在每小时4元到6元。在个别点位,价格更高,达到10元每小时,比如在某些景点及高端售楼处。
实际上,不同的共享充电宝在同一个地方价格和收费标准可能都有差异。查阅各个充电宝厂商的小程序,以北京某核心商圈附近区域为例,怪兽充电大多收费为2元每半小时,3分钟内归还免费,不足半小时按半小时计算;小电则大多收费1.5元或2元每半小时,3分钟内归还免费。但差别在于有些地方不足30分钟按照30分钟计算,有些地方则是不足1小时按照1小时计算,而这样两个地方则往往相差只有几百米。
一位共享充电宝工作人员向中国新闻周刊透露,共享充电宝其实一直没有统一价格,每个点位的价格都不太一样,因为这中间有直营点位和代理商点位,不同的人和商家谈价格,最终谈成的价格也会有差异。“很多时候,公司对价格的把控力没有那么强,人为操纵空间比较大”,该工作人员强调。
洛克资本副总裁史松坡指出,“早期充电宝价格大多收费是1元每小时,现在大多是集中在3到4元每小时,这种涨价在共享经济行业不是个案,共享单车也在涨价。目前行业没有统一的定价规则,尤其是在代理模式比重越来越大的情况下,充电宝厂商的控价其实变得更弱。代理商以及点位商家随意定价的现象比较常见,往往会出现同一楼层同一品牌不同价格的乱象。”
为何成为“刺客”?
2017年前后,正处于智能手机功能发展完善,各类大屏应用盛行的时期,当时国人每天使用手机平均时长达到1.86小时,然而手机的电量问题迟迟未得到解决。共享充电宝成为风口,各路玩家纷纷涌入行业,占领各大商场、车站等人流量密集的地方,资本也纷纷入局,曾经在短短10天内融资金额达到3亿。
一年时间内,头部企业陆陆续续宣布盈利:来电首先宣布盈亏平衡,随后街电、小电分别宣布盈利。怪兽充电的财报数据分别显示2019年和2020年净利润达到1.66亿和7540万元,2021年怪兽充电在美国上市,论证了共享充电宝的商业模式。2021年,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小电科技提交了招股书,寻求上市;街电和搜电合并为竹芒科技,形成了“小竹兽”三家竞争的格局。
根据公开报告显示,2022年上半年,共享充电宝行业的设备数量、交易量、订单量的集中度较2021年出现上升,CR4(行业前4名份额集中度)超过90%。实际上,过去几年中共享充电宝几次涨价,2019年下半年,共享充电宝涨价至2元每小时,2020年下半年,各大平台收费标准平均提升为3元,今年则达到4元每小时。
史松坡谈到,在共享经济中,共享充电宝涨价幅度还是较快的,集体涨价的首要因素是已经过了靠低价引流的行业洗牌期,尾部玩家已经出清,进入到寡头垄断的阶段,这些公司原来追求市场份额,现在转向追求利润。
“实际上共享充电宝的价格不算贵,比如坐公交和地铁,坐五分钟花几块钱很正常,但是共享充电宝惹来如此多的争议,还是在于服务方面出了问题”,艾媒咨询 CEO张毅强调,如果品质能够好起来,价格贵一点没关系。
在媒体报道中,有一位用户在云南昆明某医院租借了来自于搜电的共享充电宝,然而归还时却发现显示仓满无法归还,附近也没有归还点。这位用户一时之间不知如何是好,此外,在该小程序中还显示有两种型号的共享充电宝,这两种型号并不支持互还,用户就这种情况问询客服,客服则要求邮寄归还,并要求用户自己承担费用。该用户表达了不满,搜电所属公司也并未给出解决方案。
此前,监管部门对共享充电宝服务的痛点进行了调研,在调研中显示归还后未停止计费、租借容易归还难以及价格标识不显著、收费不合理等情况频繁发生。在黑猫投诉【投诉入口】平台中,对来电的投诉高达七万条,对小电的投诉高达两万五千条,对怪兽充电的投诉也有一万五千条,内容包括恶意扣费、无法归还以及虚假宣传等。
在网上流传的一张图片中显示,一位用户这两年累计购买超过40多个共享充电宝。一般共享充电宝会有“买断”机制,该规定为充电后长时间(约7天)不归还,将扣除全部押金99元。很多借过充电宝而忘了归还的用户,往往这样“损失”99元将共享充电宝带回家。
“近期共享充电宝饱受争议,核心问题在于价格出现一定程度上扬,但是产品服务和质量总体来说呈现下滑趋势,价格和服务与消费者的预期相差甚远”,张毅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充电宝最广为诟病的还是充电速度慢,所以在消费者使用满意度方面本身就不高。
盈利模式单一的困境
近两年,受到疫情影响,共享充电宝的生意并不好做。
根据财报数据显示,怪兽充电今年上半年营收达到14.27亿元,去年同期为18.19亿元,同比下滑明显。实际上,怪兽充电已经连续三个季度出现营收同比下滑的情况,2021年第四季度、2022年第一季度和2022年第二季度,营收同比下滑分别为9.7%、13%和29%。
在利润方面,上半年,怪兽充电亏损达到2.8亿元,而在怪兽充电盈利的2019年和2020年,净利润加起来为2.42亿元。目前,怪兽充电已经连续四个季度亏损,并且亏损正在不断扩大。
根据财报显示,怪兽充电支付给商家的入场费和佣金逐年提升,2019年这一支出占充电宝收入比重为48.2%,2021年这一数据达到61.1%。史松坡认为,提升价格、追求利润的背后不止是因为市场集中度提高、寡头垄断,更是因为共享充电宝盈利模式单一,亏损严重,竞争激烈。
“可以看到怪兽充电等企业给到第三方分佣的佣金越来越多,这是因为疫情之下,厂商过冬不得不做的妥协。在行业盈利进一步承压的情况下,优质点位是共享充电宝企业发力的重点,优质点位的竞争加剧导致铺货场地成本提高,不论是入场费还是佣金都在提升,进一步助推充电宝涨价。”
上述共享充电宝工作人员指出,共享充电宝这门生意就是“吃人流量”,租借充电宝频次提高收益就会提高,所以点位非常重要。人多的地方租借需求量比较大,所以这些地方定价会高一些。如果是直营的话,养一个非常庞大的地面团队,成本压力很大。因此今年怪兽充电等公司转向代理运营,这样的话主要就是靠出租机器来赚钱,但这导致了一个结果,定价权被代理掌控。
张毅表示,“近年来共享充电宝企业遭遇了较大的亏损压力,主要原因还是在于渠道的争夺战,大家都在透支价格和利润,通过第三方分佣来刺激渠道,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
根据公开数据显示,预计到2025年前后,共享充电宝市场规模将达到278亿元,用户将突破7亿人。张毅认为,目前移动终端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用电量需求也在增加,电池续航问题目前还未实现根本性的解决,所以共享充电宝的未来发展依然有空间。他也强调,提升产品和服务才能赢得消费者的青睐。
眼下,竹芒科技正在开拓电单车共享充电桩、智能零售货柜等新业务,怪兽充电还曾依靠上百万个充电宝通过私域流量孵化白酒品牌,小电在招股书中也曾透露要进军短视频领域。
“共享充电宝其实已经成规模,一二线城市的普及度已经很高,然而寒冬之下盈利难题突出,即便扩张也是增收不增利”,史松坡表示,现在企业都在寻找不同的盈利模式,试图带来新的增量,但能否真正解决单一盈利模式还需要时间验证。
作者:孟倩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刘万里 SF014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点评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综合
最新
热度
发表评论
浏览过的版块
「车规AEC-Q102」
卡扎菲遇本拉遇h
关注
主题数1
发布新话题
首页
讨论研究
知名厂商
我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