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0赞
赞赏
手机版
扫码打开手机版
把文字装进口袋

2023 年电动车还能买吗?价格战即将杀到 要买先等等! ...

汪雨甘捍 2023-2-2 00:28:48


随着 2022 年的结束,各车企的年度成绩单和今年销量目标都逐一被公开,其中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持续高速发展下,2023 年电动车市场的发展走势再度引来了关注。



为此,教授将对销量目标、价格战、插电混动、入门车型及政策影响等 5 大关键词进行解读,尽可能对今年市场走势作出相对清晰的预判。





点击回顾海豚历代车型资料!
按照乘联会统计,去年乘用车市场累计零售 2054.3 万辆,同比增长 1.9%,算是艰难保持了正增长成绩。
在大市表现一般的情况下,市场机会依旧集中在新能源汽车领域,2022 年该市场卖出 567.4 万辆,同比增长 90%,尽管增幅不及 2021 年的 168%,但成绩也可以说是足够惊艳。



点击回顾 AION Y 历代车型资料!
在此背景下,乘联会预计新能源乘用车市场增幅将进一步放缓至 49.8%,总量达到 850 万辆,其中净增量接近 300 万辆。
为了在这 300 万辆增量分到更大一杯羹,目前不少车企都提出了雄心勃勃的年度目标,例如埃安提出要冲击 60 万辆,对比去年同比增长超过 85%。



另外极氪方面提出要卖出 14 万辆,同比增 100%,至于蔚来则认为今年达到 20 万辆、超越雷克萨斯没有问题,这般成绩将实现同比增长 64%,较之去年 34% 的增幅几乎翻倍,可见蔚来认为 2023 年将是其二次增长的新开端。



点击回顾长安深蓝 SL03 历代车型资料!
更有甚者,初来乍到的长安深蓝及阿维塔在去年均只有 1 款产品的情况下,两者打算今年实现爆炸式增长,其中深蓝计划实现 40 万辆的目标,同比增长 12 倍,另外阿维塔也希望能够做到 10 万辆,可以说是要用一年时间复制出一家蔚小理来。



在乘联会估算出今年 850 万辆的新能源汽车大盘里,这一方面是提供了不俗的需求支撑,而从产能供应端来看,今年各车企的产能爆发同样是助推高预期的关键因素。



根据此前报道,蔚来、小鹏和理想将可以分别在今年实现 30 万辆、40 万辆和 50 万辆的设计产能,另外埃安也达到 40 万辆,至于新能源领头羊的比亚迪则将高达 300 万辆产能。
在部分车企出口量不大,甚至是还没有出口计划之下,坐拥如此大体量的产能规模想必将对国内销售端造成不少压力,这也将极大考验着市场需求的热切程度。



值得一提的是,在去年特斯拉上海工厂将产能提升至年产 110 万辆之后,官方原计划将在今年中进一步升级产能至 200 万辆,但由于对市场需求的担忧,近日该扩产计划已经被推迟。
在市场巨头都开始忧虑之下,各车企仍需要拿出更多实质行动来完成这般 " 大跃进 " 计划。





之所以特斯拉出现担忧,离不开其去年交付量只增长了 40% 至 131 万辆,没有兑现年增 50% 交付量的目标。
另外如果单从中国区销量来看,2022 年特斯拉卖出 43.98 万辆,同比增长 37.14% 的幅度进一步远离了 50% 的目标。



有见及此,难怪特斯拉在开年不久便率先在中国市场进行价格下调,最大降幅达到 4.8 万元,创下了特斯拉中国区售价的历史新低。
在此不久后,特斯拉在全球多地市场同时进行降价,其中 Model Y 在美国市场最高降价 23%,在德国也出现了超过 18% 的降幅,可见特斯拉是计划从年初开始就实行大规模的订单争夺战。



点击回顾 Model Y 历代车型资料!
在特斯拉使出降价大招后,有消息指特斯拉中国 3 天内收获 3 万辆订单,同时 Model Y 后轮驱动版及长续航版的交付时长也延长到 2-5 周,此外特斯拉在美国市场的库存也因此下降了超 50%,由此可以看出该品牌的受欢迎程度之高。




眼见着特斯拉强势进击,国内车企也开始采取跟进策略,其中飞凡宣布推出限时 2.1 万元的优惠政策,华为问界使出最高 3 万元的调价力度,零跑推出 5000 元抵 30000 元的折扣活动,至于小鹏也宣布了最高 3.6 万元的优惠政策。
显然,如今国内 20-30 万元市场区间的价格战已经打响了。



点击回顾驱逐舰 05 历代车型资料!
不过相比于采用降价策略,包括威马、埃安、深蓝、比亚迪在内的一众车企则走上了涨价的道路,至于近日极氪亦出来表态称不会跟风对旗下产品进行价格调整,这样 " 硬刚 " 的选择也让人好奇它们的订单量厚度问题。
只是如果以上车企单纯打算以涨价策略来让用户锁单的话,如此硬刚的期限想必不会持续太久。



点击回顾秦 PLUS 历代车型资料!
事实上有来自一线的销售人员指出,往年优惠政策多数会在 3、4 月份的时候开始推出。
因为一方面经销商在前一年底已经通过大力度优惠来清库存,另外到了 1、2 月份又因为过春节的原因,市场销量本身不会太好,因此基本上是到 3、4 月份才会推出相关政策来提振表现。



点击回顾问界 M5 历代车型资料!
所以目前部分车企选择提前降价,多数还是因为受到特斯拉 " 抢跑 " 降价的影响,这点根据现时降价车企多数是 20-30 万元区间的新能源企业也能看出。
照此来看,虽然价格战对比以往要提前启动,但不排除后续还有进一步的下调空间,这点要结合一季度率先降价车企的订单增量来判断。




进一步来看,既然新能源车企已经展开了价格战,那么燃油车方面还可以幸免吗?
大概,更好的购车时机仍在后头。





之所以特斯拉有能力一再采用降价手段来刺激销量,离不开其极致的成本控制能力,从极简的用料配置,到极高的生产效率及规模体量,乃至是出色的自研能力,特斯拉确实在成本把控方面可以做的文章不少。




与之相反的是,考虑到中国品牌惯常采用了高配置 + 低售价的性价比打法,加上销售体量本身不可同日而语,因此中国品牌在跟进特斯拉降价策略的做法上,实际要面临更多的挑战和压力。



鉴于以特斯拉为首的纯电车企已经将价格带下探到 20 万元附近,那么对于后发车企来说,成本更小的插电混动方案或将成为力推方案,以此来应对这般竞争压力。




在此其中,过去一年比亚迪有一半销量都是来自插电混动,另外长安深蓝 SL03 也在几个月内完成了 3 万销量,可以看出带大电池的插电混动方案确实是用来抵御纯电车型的利器。



在此基础上,去年哪吒和零跑均提出了要发展增程混动,其中前者在提供哪吒 S 增程版的基础上,后来又发布了自研的增程器,至于零跑 C11 和 C01 的增程版本亦已整装待发,即将在今年完成上市。
再者,近日吉利亦放出消息指,之后或会推出自研的增程器,以吉利这样的行业龙头入局姿态来看,可见增程混动已然成为了不容小觑的技术路线。




此外同为行业龙头的长城也没有闲着,哈弗今年将上市的首款车型将是作为插电混动产品的哈弗 H-DOG,考虑到该车有着全新车型的身份,而非基于现有哈弗狗系列改造的新能源版本,由此可见哈弗打算借插电混动车型发力新能源市场的决心。



在去年 567 万辆新能源汽车销量里,纯电动车占据了 425.4 万辆,插电混动则卖出 142 万辆,应该说大家在购置新能源汽车的时候,更愿意一步到位来购入纯电动车。



在纯电动车本身足够强势之下,加上如今又积极开打价格战,那么留给更多传统车企反击的做法,除去是加快推出全新纯电车型以外,另一途径就是将自身燃油车转化为插电混动产品,并且将价格控制在跟原来差不多的水平,而这点实际就是比亚迪正在做的事情。



点击回顾护卫舰 07 历代车型资料!
考虑到去年卖出的 142 万辆插电混动里面,有近乎 95 万辆都是属于比亚迪的,应该说其它品牌仍有着不少可提升的空间,这点我们拭目以待。





从政策层面来看,2023 年是新能源汽车国补退出的节点,但由于此前退坡力度较大,以及价格战的开打,实际上今年国补退出一事已然很难对大市造成太大的波澜。
在此基础上,今年大家对于宏观经济以及汽车大市的判断,大概离不开 " 刺激政策透支需求 "、" 经济复苏效果 " 以及 " 美国衰退冲击 " 这三方面的考虑。



去年中为了提振国内汽车消费,财政部第三次拿出购置税减半的政策,并且将覆盖车型提升到 2.0T 产品,由此扩大了政策普惠面。
从结果来看,2022 年汽车大市取得正增长的成绩可以说是换来了正面的成效,但据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透露,在购置税减半政策启动后,给下半年乘用车销量带来了 145.2 万辆增量,只是仍不及此前预估的 200 万辆。



再者,根据前两次实施购置税减半政策的后续市场表现来看,由于已经提前透支了消费需求,因此后来大市走势并不乐观。
而关于经济复苏方面,近日多地召开地方两会,多数省市选择将 GDP 增速目标较 2022 年下调的做法,此举也不难看出大家对于今年经济环境的谨慎态度。



另外考虑到目前外界对于今年美国经济衰退有着一致性的预期,不难预见这将对国内经济复苏带来更多的挑战。有见及此,难怪车企们从一开年就打价格战来争夺订单了。



虽然当前市场对于今年车市的预期不算乐观,但最坏的时刻大概已经留在了 2022 年,只是说现阶段要想搭上高速增长的列车并不容易,需要大家真刀真枪来肉搏火拼了。
为了避免成为倒下的那一个,在拿出降价手段以后,各车企还需推出更多入门车型来完成走量任务。





过去大家说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格局,是 " 两头大,中间小 " 的哑铃型市场,其中低端市场的兴旺在于满足了人们最基础的代步需要,至于高端市场的热销则认为是富人花钱买玩具。
不过随着特斯拉的大力带动,以及埃安、比亚迪等品牌的强势崛起,可以说市场里最后一块难啃的骨头终于被攻破了。



事实上参照技术采用生命周期的说法,在新技术渗透率超过 16% 以后,就意味着这一技术已经跨越鸿沟,进入到主流市场应用阶段。
而在 2021 年国内新能源汽车零售渗透率达到 14.8% 以后,确实我们也在去年看到市场继续高歌猛进,进一步拉升到了 27.6%。



2023 年会如何发展?按照乘联会预测,今年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将达到 850 万辆,市场渗透率会进一步提升至 36%。
那么要达此成就,无疑将更多依仗于主流车型市场份额的拉升。



可以预见,在前期各品牌完成了品牌向上的进击以后,从今年起都会将推进方向指向主流市场,其中智己计划推出瞄准特斯拉 Model 3 和 Y 的产品,而同样定位的埃安 Hyper GT 则已于去年广州车展上亮相。



另外去年极氪 009 将售价拉升到 50 万元以上之后,官方也说到今年将推出 20 万级别的产品,至于飞凡、小鹏等品牌亦有着差不多的计划。
随着今年 20-30 万级别新能源车型将迎来爆发,加上价格战已经开启,看来该级别市场的恶战是难以避免了。



另一方面,在宏光 MINIEV 持续称霸 A00 市场,同时去年该级别市场份额高达 14% 以后,目前该领域已开始出现了负增长的情况,这也倒逼着各车企要完成产品升级的布局。
正因如此,今年五菱准备好了缤果和电动 " 吉姆尼 ",此外比亚迪也将推出海鸥来进击 A0 级市场,在两大新能源巨头同时发起猛攻下,A0 级市场的新能源渗透率必将得到大幅提升。



随着 " 两头大,中间小 " 的哑铃型市场逐渐往中间地带收缩,应该说各车企之间的近身肉搏战才刚刚开始。
对于飞凡、智己、岚图这类品牌而言,这是一次寻求翻身的重要机会,而对于哪吒、零跑来说则是一场关键的防御战。



毫无疑问,关乎品牌生死的决赛已经到来。
2023 年在相对悲观的预期下开启,而车企迅速反应过来的价格下调,虽然将会一定程度提振到市场表现,但可预见的利润率下滑,以及新增订单量的不确定性,也将成为挂在各车企头顶上的乌云。
能否守得云开见月明,这就交由数据来给出答案吧。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