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发现更多内容
首页
讨论研究
知名厂商
用户名
Email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登录
立即登录
立即注册
其他登录
QQ
微信
首页
Portal
讨论研究
知名厂商
金鉴实验室官网
搜索
搜索
本版
文章
帖子
群组
用户
好友
帖子
收藏
道具
勋章
任务
广播
群组
排行榜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首页
›
「金鉴专栏」
›
「车规AEC-Q102」
›
雷军也“带不动”小米汽车
0赞
赞赏
手机版
扫码打开手机版
把文字装进口袋
返回列表
雷军也“带不动”小米汽车
[ 复制链接 ]
导群贵
2023-2-4 01:40:26
极派Daily(ID:rancaijingapp)原创
作者 | 吕敬之
编辑 | 惠鹏权
沉寂许久的小米汽车,最近曝露的信息有些多。
据媒体报道,今天(2月2日),小米集团(01810.HK,以下简称“小米”)内部通报了小米汽车设计文件泄密一事的处理结果,即对涉事合作方处以100万元的经济赔偿,并责成其对下游供应商加强信息安全管理,并对泄密人进行处理。
对于“泄密一事”,1月24日,小米公关部总经理王化的回应是“早期招标过程的设计稿,并非最终文件。”
而早在1月17日,小米汽车更是被爆出罕见的试车消息。
据IT之家等多家媒体报道,一位名叫@不是郑小康的汽车博主发微博称“有朋友传来消息,雷军在测试小米汽车”,并且配图两张。
图/@不是郑小康微博图片 来源/ IT之家 极派Daily截图
从图片来看,这应该是小米汽车在做极寒测试和标定。照片中,所谓的“小米测试车”是一款轿跑车型,还采用了溜背的造型设计。
不过极派Daily于1月19日查看该博主微博时,发现这篇关于小米试车的微博已经不见了。
自从2021年3月份宣布正式进军造车行业以来,小米汽车虽传闻不绝于耳,却鲜少有公司公开、正面的回应与发言。这让小米到底在造什么车,成为消费者和分析师都很好奇的问题。
2022年第三季度的财报会议上,分析师就提出了小米汽车进展的问题。小米发言人回应称,目前小米仍预期在2024上半年量产第一款车。根据第三季度财报,小米汽车相关的研发团队已达到1800人,研发费用8.3亿元(人民币,以下未标注则同),并且未来,研发费用随着研发阶段的深入也会持续提高。
话虽如此,但是小米整体的现金情况却令人担忧。
2020年第四季度开始,小米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整体在走下坡路,从547.5亿元下滑至2022年第三季度的280.7亿元。而2022年前三个季度,小米单季度的营收也呈现连续的同比下滑。如果这样的情况没有得到改观,小米汽车是否有足够的能力兑现“10年100亿美元的研发投入”,也耐人寻味。
数据来源/小米财报 极派Daily汇总制图
而小米汽车令人“发愁”的不止是小米的“供血”能力,还有小米汽车的定位以及上市时间。
2024年才实现量产的小米汽车,在国内一片红海的纯电车市场里靠什么“杀出血路”?雷军给出的答案是“自动驾驶”。然而,以智能化为标签的小鹏的前车之鉴下,小米的智能化又能如何打出不同呢?
产品、产能、定价统统还是问号的小米汽车,能复制小米手机的奇迹吗?
造车“神神秘秘
”
小米造车有一个颇为高调的开始。
2021年3月30日,小米在港交所发布公告正式进入造车行业,并称,“首期投资为100亿元,预计未来十年的投资金额达到100亿美元。”并且雷军也将亲自上任智能电动汽车业务的首席执行官。
图/小米公告 来源/小米港交所公告 极派Daily截图
同年9月,企查查显示,注册资本为100亿元的“小米汽车有限公司”已经注册成功。随后2021年小米的年报上称,小米汽车业务团队的研发人员已经达到1000人,并且预计小米汽车将于2024年量产。
不过“雷声”很大的小米汽车似乎“雨点”就有点小。高调入局后,小米也鲜少公开造车的进展,这也给小米造车蒙上了神秘的一层纱。
首先,都说造车是烧钱的事业,而小米的钱烧去了哪
?
从小米2022年前三季度披露的财务数据以及会议上释放出的信息可以得知,小米三个季度汽车等创新业务的研发费用分别约为5亿元、6亿元以及8亿元。相较于新势力的研发投入,小米的投入基本是“蔚小理”的三分之一,并不算“烧”。
数据来源/蔚来、小鹏、理想财报;以及小米财报会议披露 极派Daily汇总制图
而如果按照小米之前所言,未来十年投入100亿美元,平均每季度投资要在2.5亿美元左右,按照现在的汇率核算,要在17亿元上下。小米目前的研发投入,显然尚未达到“及格线”。
不止造车费用的去处很神秘,小米汽车的人员也很神秘。
2022年第三季度的财报会议上,小米表示,汽车相关研发人员已经有1800余人。而且,小米汽车的社招脚步依然没有停下,就在大年三十的前一天(1月20日),极派Daily发现脉脉上一位小米汽车的HR发布了社招消息。与之取得联系后,极派Daily获得了小米汽车内推的职位需求。从智能座舱、自动驾驶到质量管理、外观设计,可以说从生产到研发的各个环节都在招聘成熟的设计师。
图/小米汽车社招岗位 极派Daily整理截图
据这位HR所言,目前北京、上海的汽车团队以研发岗招聘为主,尚且不需要运营类岗位。
不过,奇怪的是,这浩浩荡荡的研发团队在任何公开的社交媒体似乎都鲜少露面。
脉脉、小红书上,不乏时常有“蔚小理”的员工在用文字、图片或者视频的方式记录和展示新势力的工作环境,而小米汽车的帖子却少之又少。一位在北京小米科技园的员工对极派Daily表示,在园区也很少见他们的人。这位员工表示,“我认识的几位研究人员在园区有工位,不过很多时间都在外面出差,他们具体的团队规模不是很清楚。”
资金和人力之外,小米是否能够顺利获得造车资质也是个问题
。
一位不愿具名的汽车行业从业者表示,小米如果获得造车资质是需要公开披露的。而按照目前的情况,小米应该需要并购一个有资质的车企来获得造车资质。
这似乎与此前小米有意收购宝沃汽车的消息能够吻合,不过2022年11月宝沃汽车已经宣布破产,而小米收购宝沃汽车也并没有下文。
高调宣布造车近两年,小米汽车关于钱、人、资质,似乎都鲜少有好消息传来。
“米粉”不买账
新年伊始,小米汽车却陆续传来了产品的消息。
1月6日,据悉一款内部代号是Modena的小米测试车型疑似曝光,定位中大型纯电智能轿跑。而此前,晚点Auto则报道称小米汽车正在商议定价,一个版本定价在26-30万元,另一个版本则定价在35万元之上。
极派Daily也就两个消息真实性向小米相关人员进行了确认,但截止发稿前并未得到回复
。
图/疑似小米测试车型 来源/腾讯网 极派Daily截图
不过,随着产品消息传来的还有“米粉”们的质疑声。
“如果小米汽车开发布会,我肯定会去看,但是买小米的汽车,我得琢磨琢磨。”十年“米粉”邦尼这样对极派Daily说道。
邦尼回忆道,自己是2012年左右入坑小米,第一个产品是红米note one,当时她大学刚刚毕业,没有那么多预算,而红米不论性能还是性价比都让她非常满意。“我记得当时抢了两周才抢到红米,毫不夸张地说,能抢到我都非常自豪。”
而工作多年随着自己的财富积累,邦尼开始更加关注电子产品的品质和品牌,不再一味追求性价比。因此,小米的产品也没有持续再买。“但因为很喜欢雷军的行事风格,也一直关注着小米的消息。”
对于小米造车,邦尼保持着中立的态度。“首先,小米入局新能源汽车就已经很晚了,这方面没有什么先发优势。其次,
目前从智能性、设计外观等方面,新能源汽车的各大品牌都大差不差了,决定我购买与否的因素更多是真实续航能力、安全性,这些还需要一批车主去体验才能收集到相关的数据,因此即使决定购买,我也不会成为第一批车主
。”
比起较为中立的邦尼,身处管理岗位的李文则显得更为直接。“我是绝对不会买小米汽车的。”李文非常坚定地向极派Daily表示。
李文在2011年购买了第一台小米手机,和邦尼一样,被雷军一场车库咖啡关于“专注、极致、口碑”的演讲吸引后,成为了铁杆“米粉”。时至今日,李文家中的智能家居都是小米的产品,用他的话说,“感觉小米给了我高科技生活的体验。”
而他之所以不看好小米汽车,则是因为小米智能产品在日常使用时,经常出现bug(故障)。“死机、无法连线这种小毛病经常有,不影响整体使用,所以我觉得不是什么大事。而且,
我也认为试错是科技探索的必经之路。然而,汽车承载生命安全,一次失误就可能没有挽回的余地了。我可以用时间、金钱去支持小米,但不能用更宝贵的东西
。”
同为“米粉”,正在考虑购车的阿曼达却不知道小米在造车。“2014年开始,我入手了小米3,之后换了小米max和note3,一直在用小米的手机。不过我真没关注小米造车这个事情。”
而当极派Daily问及阿曼达如何看待小米造车时,阿曼达则直言道,“
我个人不倾向于买互联网企业造的车
。我们在三线城市,一个家庭攒钱就买一台车,肯定会选择传统车企造的车。如果买纯电会考虑特斯拉和新势力,但不会选择‘转行’造车的车企,总觉得品牌经验不够,质量也没保障。”
争当“普信男”
虽然造车进展成迷,消费者也未必买账,雷军对造车的“口气”却并不小。
2022年10月19日,雷军在推特发文,称“我相信未来在电动汽车市场非常成熟的时候,全球前五名的电动汽车品牌会拥有80%的市场,也就是说小米汽车想要成功就需要成为全球前五,年产量超过1000万辆才行。”
图/雷军推文 来源/推特 极派Daily截图
全球前五是什么概念?2021年全球前五汽车厂商分别是丰田、大众、雷诺日产、现代起亚和通用汽车。年产量在600-1050万辆。此言一出,雷军在造车方面颇有点“普信男”的意思了。
而不去聊远在天边的世界前五的目标,
就说眼下,业界更为关心小米汽车的两个问题:第一,怎么产?第二,怎么卖
?
生产方面
,整车生产比手机生产复杂得多,动辄上千个零部件、几十个供应商,庞大的运作体系如何管理?如果自建工厂,小米此前在汽车制造几乎是没有经验的,就需要时间和成本去试错。如果代工厂加工,或者收购产线可能上手更快,但后期管理维护又如何做?质量如何保证?
销路方面
,同样是做手机出身的华为在问界推出后,利用了华为原有的销路,同时利用华为品牌调性进行To B销售,实现了单月交付破万。而小米不论是品牌影响力,还是消费者人群的购买力,和华为还是有一定差距的,因此即使能够利用一部分小米原有销路,也未必会有这样的成绩。
而如果小米汽车的售价如此前报道所言,在26-30万元,那么小米汽车的性价比也未必算得上高。就拿目前的纯电车市场来说,极氪001算是消费者较为认可的性价比较高的车型,价格也约为26万元。且不说小米造出的车是否能超越零百加速3.8秒、电池86kwh的配置,就说极氪背靠的是吉利,并且在小米汽车量产前的这1年时间内,还可持续更新。这恐怕也是小米汽车不可比拟的。
另外,到了小米可以量产的2024年,特斯拉随着国产化的进一步完善也可能持续降价。届时,20万元出头的特斯拉和25万元上下的小米汽车怎么选,消费者自会衡量。
另一方面,根据雷军的发言,我们不难看出,雷军把自动驾驶当作小米汽车的一个核心竞争力。凤凰网汽车就曾报道,“雷军认为自动驾驶是智能汽车决胜的关键点,小米自动驾驶将采用全栈自研,目前小米自动驾驶技术已进入测试阶段。”
把智能化作为纯电车的核心竞争力,上一个这么做的是小鹏。而小鹏已经在2022年第三季度财报会议上喊出了“电动化领先,会成为小鹏智能化领先后的另一个标签”。这也侧面说明了,纯电车靠“智能化”标签很难喊出一片稳定的市场。
这有两个主要原因,首先,如清华大学汽车系博士张抗抗分析所言,“
不是所有车主都关心‘智能’,但是所有车主都关心‘电动’
。真实续航、低温和高速行驶的耗电量,这才是每个纯电车消费者的核心痛点。”相较之下,智能化就过于晦涩。
其次,
要喊智能化,就要把智能化做出明显的优势
。而小米真的能研发出遥遥领先的自动驾驶吗?在这个领域先出发的特斯拉都已经被国内新势力逐渐追赶,缩小距离。百度等互联网大厂也在自动驾驶领域积极布局,小米在没有先发优势的情况下,真的能后发制人吗?
正如李文所提到的,小米智能家居都经常bug,整车的自动驾驶研发技术又如何叫消费者放心呢?
产品定位、销售渠道、生产能力一切待定的小米汽车,恐怕没有小米手机当年的“好命”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点评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综合
最新
热度
发表评论
导群贵
关注
主题数128
“雷丁汽车实名举报县委书记”背后
阅读 3791
特斯拉将于北美时间9月30日举行2022 AI DAY
阅读 3578
特斯拉比小米早10多年进入电动汽车行业 雷军放狠话
阅读 3389
发布新话题
首页
讨论研究
知名厂商
我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