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发现更多内容
首页
讨论研究
知名厂商
用户名
Email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登录
立即登录
立即注册
其他登录
QQ
微信
首页
Portal
讨论研究
知名厂商
金鉴实验室官网
搜索
搜索
本版
文章
帖子
群组
用户
好友
帖子
收藏
道具
勋章
任务
广播
群组
排行榜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首页
›
「人间琐事」
›
「社会新闻」
›
一张春饼里的立春旧事
0赞
赞赏
手机版
扫码打开手机版
把文字装进口袋
返回列表
一张春饼里的立春旧事
[ 复制链接 ]
h3106
2023-2-4 13:35:29
原标题:一张春饼里的立春旧事
“春日春盘细生菜”,在唐代诗人杜甫眼里,最能标识立春这个日子的,非饮食莫属。或因与大快朵颐的新春佳节时间太近,今天的人们鲜少关注立春“食事”。然而在百年前农业文化气氛尚浓的近代中国,祈愿一岁农事好兆头的立春日,与“包裹天地”的春饼,皆是百姓尤为注重的“开春”大事。春饼不但遍及大江南北,还演化出了诱人的春季美食。今日春来到,让我们咀嚼百年前的“春食”旧忆,在唇齿间,绽开癸卯迎春的“第一缕香”。
1910年代街头的春卷摊
薄的实现,南北不一
为了一张春饼,北方与南方的镬子,给出了颇具差异的烙制方案。
先看北方人的手艺。1931年,《益世报》主笔展示了当时北平盛行的春饼烙法:“用温水并白面而和之,以手揪成圆蛋,然后按而使之扁。上刷香油少许,再合一扁于其上。以擀面杖轻轻轧之薄如纸,用支炉烙之。熟时,乘热际,以指就香油处揭之,则作为两页。”1939年,《实事白话游艺报》描述了针对上述烙饼法制定的皮子评判标准——成功摊出者“讲究不生不黏牙,不要起糊点”,火候把控,全凭师傅经验手感。
北方的这种烙法,可行,但终归操作复杂,多有不便。1937年,《东南日报》将此般缺憾,与北平春饼的较强“时令局限”相挂钩:“饼的制法,必须用以微火,烙得软而且薄,故旧京人多呼之为‘薄饼’。除‘打春’之日,无人烙食薄饼,也许是因其手续繁复之故。”
来到南方,春饼皮子气质大变,婉约精巧起来。1936年,《机联会刊》记载了一派南方春饼摊制手艺:“钢精五寸盘一个(平底宽边的),先用熟油将盘内擦一擦,放在一边。将面粉调如薄面糊,加入少许葱花。然后将盘置于火炉上,火力需文小。用纱布蘸一点油,将盘内揩一揩,然后加入调匀的面粉约一二汤匙,将盘就着火转一转,令倒入的面粉,成为如盘大小的圆形。在火上烘至面粉干燥时,由盘中揭出。”接续做下一张皮子前,“盘内须擦一擦油。”
不过总的而言,下述春饼皮制法,才是百年前南方春饼界的“主流”。
1935年,某寓居申城的文人,在《大公报》上吐槽上海城里的春饼摊未掌握烙饼诀窍:“那块面粉没有像家乡的糜烂透顶而滴溜溜。充其量只不过是像一块橡皮揩,擦到木炭画上地,往铁锅心那么旋转地兜了一个圈子。涂的技巧当然不够灵活,而出品也似乎有点‘厚于此而薄于彼’的嫌疑,更有在圆周上‘闯’出一个角的危险。”从中可知,要想做出一张合格的春饼皮子,面糊的稀稠、上锅时的巧劲,都很关键。
“抹饼”的正解是怎样的?作者紧接着讲述了与沪上“二道贩子”拙劣手法对照鲜明的浙江金华小贩们的熟能生巧:“一个白炭方炽的火炉,上面搁着一只平底的锅子。一手接连调动,一块差点儿就要跌到锅子上的面粉。另一手,不住地沙沙扯起了锅底稀薄而匀称的圆面皮。两手不停,技巧怎样地纯熟!春饼在各个刹那间,一张张地告成了。”1937年,《大公报》某宜兴籍作者也告诉读者,前文里上海小贩们出品的尴尬并非个案。唯有炉火纯青的技术,才可驾驭得了这一张薄薄饼皮:“这种制饼皮的手法须熟练,否则难免有厚薄或焦枯之弊。”
内的填充,丰俭由人
在百年前上海人的眼中,南派春饼在皮子之外,还有另一方面亦胜过北方,那就是裹入饼的馅子。
1936年,《机联会刊》毫不留情地向北方春饼“开火”:“薄饼这样食品,平津菜馆点心店都有的,但是做得太厚太大,南方人吃不来。就是北方人,食量稍小的,也不要吃。而且包了吃的菜,如生葱、生蒜等,除北方人,也不对胃口。”作者指出,南方的春饼皮子更薄、可口,且日常包入的馅菜,有“韭黄、冬笋、虾仁、炒肉”等。
虽说“咬春”民俗北盛于南,但在百年前,多数北方平民所食的是“低配”版的“春物”。1939年版《北平风俗类征》总结:“立春,妇女多买萝卜而食之,曰‘咬春’,谓可以解春困也。富家食春饼,备酱熏、炉烧及盐腌各肉。”也就是说,春饼因内馅价昂,非普通人家所能负担,许多人用萝卜打发了事。
与此同时,纵使愿耗费些工夫准备春饼,百年前的北方普通人家,大多还是会选择预备农俗规定的调味料,而非荤素。譬如光绪《东光县志》记载,今沧州地区民众立春日“食春饼,用葱、蒜、椒、姜、芥合切而调食之,曰‘五辛盘’”。如此吃法,恰是《机联会刊》所指摘的。
当然,条件殷实乃至富裕的北方家庭,吃起春饼来,就不是“豪气”二字能形容了。
1936年,《实报》记录北平民俗称“讲究点吃春饼的,往往到猪肉铺,叫一种‘盒子’。这盒子内多分几格,每格一样,多以十一样为满额。其中不过是肉、肠子之类,多已切成细丝,代价几角,这是北平的普通待客式。如果叫‘苏盘’,那便比盒子风光多了,样子没有一定,可以多至若干无限制。讲究的,鸽蛋、松花、海参、苏黄菜,无一不有”。
同年,《华北日报》记者也在北平观察到,城内上规模的猪肉铺,会在立春日“出售所谓‘苏盘’及‘菜盒’”,那是两个备料档次:“‘菜盒’盛大肚、小肚、盒子菜等。‘苏盘’所盛的物质,较之‘菜盒’,尤为细致,有青酱肉、鸡、鸭等。”1940年,《实报》谈及了用“苏盘”筹备春饼大餐的情形:“苏盘”内含“酱肘子、熏肘花、大肚、小肚、炉肉、香肠、青酱肉”等菜。丰盛如此,按规矩还需备下摊鸡蛋、醋烹豆芽、炒韭黄,以及用黄花、粉条、菠菜等原料炒成的一盘料。这对当时社会状况而言,确实奢侈。
当然,假若想吃春饼却囊中羞涩,智慧的老百姓也能想出经济又馋人的良策。把家常时蔬做成春饼“馅”,便是一条好办法。1935年版《家庭新食谱》介绍:“有的同萝卜制成的,叫做‘萝卜丝春饼’。有的同嫩韭制成的,叫做韭菜春饼。有的用盐香椿头制成的,叫做香椿头春饼。这三种春饼,以韭菜春饼最为够味,因为‘春韭秋菘’是古人所赞美的应时食品。”此外,亲身试验过的食谱作者,还贴心地给出了两条提示:其一是“吃香椿头春饼,如喜食甜的人,可加些白糖同食”;其二是“吃萝卜饼,煎熟即啖,酥咸适口”。这样精于口感的春饼,无肉又何妨?
1930年代北平街头的饼摊
烹的方法,蒸炸均可
恐怕绝大多数今人难以想象,春饼和春卷不只是“亲缘相近”,它们在百年前完全是同一样东西,只是加工手段有分岔。
1927年,《时事新报》直观地揭示了春饼与春卷的同源一脉:“春饼,一名春卷,以麦粉贴成薄皮,里面包了荠菜、肉丝、笋丝、木耳、香蕈等馅,包作圆柱形。入油锅炸,鲜美无匹。或者不用油炸,就拿条条儿的春卷,入釜蒸熟,也是美味的点心。”
或许有人觉得,《时事新报》的记述与“常识”相去甚远——裹菜吃的春饼,怎么能是“当菜”吃的春卷?且以1937年《辛报》介绍,破上引证据之“孤”:“江浙一带有一种点心,名曰‘春卷’(一称春饼,然殊罕闻)。以面糊摊烘成圆形薄皮,大小如饭碗,实以炒熟之笋菜、肉丝,而卷裹之以下酒。或再下沸油中煎汆之以充饥,味并隽美。”《辛报》的这位作者还提到,春卷或春饼这种小吃,当时的“沪杭通商大埠之点心食肆,四时皆备。吾乡则仅岁首正二月间风行也”。这意味着,在部分江南中心城市,春卷与春饼已被一齐收纳入日常小吃序列,并行不悖。
此处稍谈一下早年间春卷制法。1948年版《生活常识集成》列举了春卷诞生的全流程:“将买来之春卷皮子,先上甑蒸至微熟。取出,使其可以张张撕开为度。另将猪肉平铺于砧墩上面,用刀先依肉纹割成薄片,再切成绸丝,经清水洗净过后,即投入锅内,用荤油炒之,至脱生,复加料酒少许。将锅盖盖好,烧一二分钟,旋即启盖,再加适量之酱油及味精等。微和以水,盖烧数透。俟肉烂熟,便可铲起。再用皮子逐张卷之,卷好入油锅中煎,煎至两面黄而微焦,即可取食。”核诸旁列菜谱,这道“纯肉”春卷,当是百年前上海人的所好。其中透露了两条有趣信息:首先,市面上春饼皮子买来,要蒸过,层层松开了方可揭开,这表现了其薄度。其次,春卷里的肉馅,非为肉糜而是肉丝。这显然是继承了春饼的“老底子”,与今日江浙地区常见的春卷不同。
春卷入锅汆炸,对油温要求很高。一旦失手,很容易炸“老”,鲜味尽丧不说,还染上浓重的植物油“呛”气。1960年版《中国名菜谱》讨论了炸春卷的控油温奥妙:“锅内放入油,在旺火上烧到起浓烟,随即离火,晾到八成热。放进春卷二十只,约炸五分钟,呈金黄色即成。”
春饼“变”春卷这环节,北方的精致饮食“扳回一局”。在1934年版《家庭万宝新书》里,可看到两款北平人创造的“春饼变身”美食。其一是“油烙卷”,有三种做法:“一用浇薄饼或春饼,将前料物卷褶粘之,少油内烙;一用盐蜜生熟水和面,擀薄饼,油中烙,涂以蜜糖卷食;一用鲜乳饼揉面中,和盐生熟水擀薄饼,油中烙,涂以蜜糖,撒以细切去皮胡桃、榛、松仁卷食。”还有肉料十足的“油煎卷”:“用春饼,置馒头馅或馄饨馅,或猪脂肪,卷折粘之,在多油内煎燥。”
这些春饼美味“化身”的出现,暗示着春饼势必超越立春,成为象征整个春天的季节佳味。
春的味道,早晚都在
百年前,苏南民众的春饼消费早在春节前便已热络。1928年版《苏州风俗》记当地“春前一月,市上已插标烘春饼,居人相馈赠。卖者自署其标曰‘应时春饼’”。1947年,某无锡籍作者于《锡报》,回忆了儿时春饼摊:“桥堍上终是摆着一张凳子,上面放着一个小蒸笼。在凳子上系着一根人样高的竹竿,竿头挂着一块圆形的木招牌,上面写着‘冯福兴应时春饼,杜打薄饼’。”
老北平人的新春佳节,也少不了春饼点缀。1933年版《老太婆家庭之话》,记述了北平春节吃食:“所谓过年,便是吃了再吃,‘春饼’‘春卷’,应时的吃也还不少。”这是把春饼和春卷,当作了新春小吃的典型代表。
百年前,华北、东北许多地方民众,都视春饼为“二月二”,亦即“龙抬头”日的节庆美食。1939年版《河北省乐亭县事情调查》指出,“二月二”当天,乐亭民众“多食春饼,以应节气”。民国《安东县志》记载表明,今丹东附近百姓,也有在“二月二”就着猪头肉,食用春饼的习俗。民国《辑安县志》则显示,今通化一带人民,给“二月二”小吃,冠上了讨彩的“龙名”:吃水饺叫“吃龙耳”,“食春饼,曰吃龙鳞”。
此后到来的清明节,是东南、华南地区的“春饼时节”。
1931年版《厦门指南》介绍,漳属七县的百姓,会在清明节“制春饼祀祖先”,这便是大名鼎鼎的“润饼”。1944年《成都晚报》也提到,“春饼,蜀中多于春日上坟时食之,为野宴中之必需品”。由于市场需求旺盛,清明前后,成都本地不乏预制的春饼皮出售,“多置白纸块标志,上书‘应时春饼’”,与苏南春节如出一辙。
1929年,就今广东陆丰民众的清明春饼,《民俗》杂志细探了究竟:“这样吃薄饼,大概和中秋吃月饼、端阳吃粽,是同样性质的吧!”据作者观察,当地清明薄饼的吃法为“把整片的薄饼,裹着适口的东西来。用薄饼卷着吃的东西,咸的,就有煮熟的芽菜、猪肉、鲜虾、葱等,这是自家弄的。甜的呢,就有糖条、白糖、槌成碎块的豆酥等,这都是由饼家买来的”。
在浙东部分地方,春饼还从时令化的清明节食,蜕变为一年四季通行的垫肚小食。1936年,《东南日报》报道:新昌县百姓用于春分、清明祭祀的春饼,也是寻常小吃,甚或主食:“皆用以日常点心,若裹以鳝丝,其味更佳。普通春饼,价极便宜,有铜元数枚,即不难一饱。故乡人进城赶市,辄以之为常膳也。总计全城业此之小贩,不下百数十家。”
随着近代旅游进展、交通进步,春游踏青成为一项时髦的市民活动。1929年,《中央日报》文章《游春小常识》结合春游热潮,把春饼誉为“佳节应时食品”,提议“游春的时候,不妨吃些春饼,因为春饼只在春天有的,滋味不亚于西点”。
时至1950年代,北方某些渐趋“常态化”的春饼,在吃法上变得和夹料煎饼别无二致。1959年版《山西面食》记载,春饼在那里有“荷叶饼”与“春饼”等通行俗名。“荷叶饼”之名,多用于指称春日食俗含义之外的春饼。食谱编纂者,就山西日常食俗评道:“此饼不宜单独吃,配烤鸭子、摊黄菜、炒合菜等,用饼卷起吃最为适口。”这与作为节日食品的春饼,已相揖别。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点评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综合
最新
热度
发表评论
浏览过的版块
「车规AEC-Q102」
h3106
关注
主题数846
美媒:白宫承认,拜登私宅中又发现另外5页机密材料
阅读 5272
魔兽世界的最后一夜,玩家集体告别,十八年青春落幕
阅读 5011
投资人郑刚炮轰罗永浩:作死锤子,不懂感恩,将联合发起回购
阅读 4205
发布新话题
首页
讨论研究
知名厂商
我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