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发现更多内容
首页
讨论研究
知名厂商
用户名
Email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登录
立即登录
立即注册
其他登录
QQ
微信
首页
Portal
讨论研究
知名厂商
金鉴实验室官网
搜索
搜索
本版
文章
帖子
群组
用户
好友
帖子
收藏
道具
勋章
任务
广播
群组
排行榜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首页
›
「人间琐事」
›
「社会新闻」
›
专访北大教授刘云杉:当教育已被异化为战场,焦虑与内卷 ...
0赞
赞赏
手机版
扫码打开手机版
把文字装进口袋
返回列表
专访北大教授刘云杉:当教育已被异化为战场,焦虑与内卷只能纠缠不休
[ 复制链接 ]
明明明明明
2023-2-6 09:15:02
原标题:专访北大教授刘云杉:当教育已被异化为战场,焦虑与内卷只能纠缠不休
看点
秉承着“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信念,家长们不断为孩子的教育加码。当教育标签越来越多,教育的“内卷”也就更加剧烈,无限的孩子与教育军备竞赛造就了当下的“无限病”。针对这一现象,外滩君联系到了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刘云杉,请她来聊聊如何破解过度竞争下的教育焦虑。
文丨晓潼 编丨Travis
不知何时,教育的标签越来越多,热词层出不穷。从“宝宝常青藤”、“海淀家长”、“顺义妈妈”到 “鸡娃”,这些令人深陷其中的词,使得教育路上的父母从此殊途同归。
孩子没有出生之前,父母就要抢夺占领优质教育资源的“学区房”;孩子出生之后,幼教、私教,无论从智力发展还是兴趣培养,父母就已经开始慢慢下注,赌一个孩子的未来。
“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无疑是诸多父母心态的最好注解。
娃娃们顶着无限的希望,在“超额完成任务”的日常中逐渐长大。学不会的拼命补习不能落人身后,学会的还要再学更多以便超越人前。
父母们辛苦工作,赚更多的钱,鸡更牛的娃,只为有一日考入名校,拿到走向社会的入场券。
可是,当孩子们步入名校、走向社会之后,发现人外有人,山外有山。无限的竞争,无限的优秀,无限的焦虑……
于是,部分曾经优秀的孩子组成了“985废物自救小组”,既自嘲,又无奈。
豆瓣“985废物自救小组”
前几日,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刘云杉
,在
“第七届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
谈到了
现代教育生态中的“无限病”
,话语间透露出焦虑之下的社会所带给孩子们的影响。
刘云杉教授
无限的儿童、无限的军备竞赛,这是现代的无限病。
一种表现为
‘无根病’
,出人头地,不断往上走,不断的离开,远离故乡与亲人,这是现代意义上的孤儿;
另一种为
无限病
,无限的可能,无限的希望,风尚与民情的虚妄既蛊惑又逼迫一个普通的孩子不再甘于普通,他在无限的膨胀中又陷入无限的孤独,他是一个现代意义的独子。
孤儿的处境有多严苛,独子的心态就有多虚妄。
那么,是不是中国的父母只能在内卷中与焦虑相依相伴下去?中国的孩子们是不是也只能在教育军备赛中体味孤独?外滩君专访了刘云杉教授,试图找出破解之法。
教育被异化为“社会阶梯”后的中产焦虑
近40年,中国一直在高速发展,社会在这之中也进行着很复杂的分层。过去金字塔式的分层,慢慢转变为橄榄型的社会结构——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可以看到拾级而上的希望,中产阶层成为了庞大的群体,且持续力争上游。
然而,自2010年以来,随着中国逐渐由增量经济时代逐渐进入新的存量经济模式,整体发展步伐放缓,社会结构也慢慢趋于稳定。年轻一代的“成功之路”远比父辈母辈辛苦得多。
“在改革开放的40年间,大家发展的都很快,也都会觉得自己的孩子会比现在更好,比自己更好。不过现在这种不确定性因素增多了。”刘云杉指出了家长心态的变化。
在她看来,随着我国社会结构趋于稳定,教育作为传统的上升通道,存在着巨大的不确定性。加之当下正处于大众高等教育时代,文凭膨胀,教育收益开始下降。
不仅如此,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财富阶层开始形成,“资本收入不平等”、“二代崛起”等现象的出现,致使中产阶层面临塌陷的隐患。
于是,“知识改变命运”这一国人的教育哲学在今天被无限放大。”人们期待“名校”的身份神话能够替代家庭,完成对下一代的“制度性庇护”。
“
教育的功能被异化了,成为了社会分层的代理机制。
在社会阶梯的意象上,每一个体都是双面作战,一方面设法往上爬,另一方面又在不断防御下面的人往上钻,
防御‘下滑’与力争‘向上’已经成为所有阶层代际传递中的深刻紧张、乃至日常的焦虑。
” 刘云杉说道。
当下,人人都在谈论内卷。这并不是一个新创造的词,而是最早经由格尔茨描述农业经济时所提出的概念。
它原本是指在耕作的时候,越发注重细节,直到最后产出已经跟投入脱离关系,甚至出现负增长。
现在人们所谈到的“内卷”,大多形容一种死循环:
不停的重复,不停的叠加,它耗时耗力,却极少“做功”。
2020年底,这个学术词汇成了焦虑时代的集体共鸣。
教育异化下的“竞次赛场”
我们在比什么?
社会阶梯意象上的“腹背受敌”,使得深陷其中的每个人都想在竞争中获得胜利。
而当教育被异化成一个战场的时候,学校就会被扭曲为一个竞争的赛场。
内卷源于焦虑,焦虑引发内卷,两者相互影响,恶性循环。其背后很大的一个原因在于我们身处竞争的社会。是不是谁在竞争中打败对手,谁就赢得了未来,赢得了世界?我们究竟在比些什么?
刘云杉认为,适当的竞争其实是一种有效的方法,通过教育领域里的竞争使得阶层流动起来,竞争是应该的。
但目前的问题是过度竞争。
这里涉及到两个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个是我们当前的竞争机制,一个是现象背后更深的制度逻辑。
“我们先要思考,在目前激烈的教育竞争环境下,
我们是在竞优还是竞次?
”这里,刘教授引用了拍卖中的一对概念。
所谓
竞优
,是指谁能够真正创造新知识、能够做到真正有所突破,其能够创造的价值就更大,因此其自身价值就会被高度重视;
所谓
竞次
,即为一种逆向竞标战:在这种竞标模式下,所有人都不能犯错误,不能有任何风险与瑕疵。大家的特点趋同,不具备独特优势,所以只能凭借谁价格低廉谁才可以取胜。
这中间有一点需要考虑:想要有所突破,有所创新,就要在一定程度承担失败的风险。
“学术界的竞优是看谁的东西能留得下来,能经得住时间的检验;竞次是数量多,好像秀肌肉一样。我们是否为那些真正敢于创新,敢于突破的人提供了敢于失败的空间?”
刘云杉提出了一个问题。
目前,整个社会的教育观点是不能失败、害怕失败。学生的每一个科目都不能有太多的瑕疵,每个人都害怕风险,害怕失败。
这恰恰就卷入了“竞次”的机制当中——通过不断刷题来保障万无一失,经过严格的时间管理、培养刻苦耐劳的良好品质、可以承担单调乏味的学习任务等等,这样培养出来的人可以在群体当中成为优秀的佼佼者,但这并非就具备了卓越。
如果这些人不能被界定为顶级人才,就要与高技能、低工资的劳动者处于一场竞标战当中。他们拥有与低端劳动力相同的习性,最多也就只能成为一名好的中层执行者。
“我们应该为创新、开拓提供土壤与空间,应有承受失败的风险,这是制度和国家层面需要思考的问题,而不是一家一户的问题。”刘云杉如此强调。
诚然,在比赛号角吹响之前,我们需要审视,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赛场,兔子跑得再快,到头来也只是在跟乌龟比赛。
此外,在她看来,
教育应该被视为一个整体,不能只重视计划内的数据和指标,而忽视了负面的效应。
目前,校园里的孩子们看似因为课业减少、评价多元而变得自主愉快,但其核心竞争却已被转移到了校外。
不唯分数论之后,评价又要怎么开展呢?旨在公平、均衡的基础教育与旨在创新、分层严重的高等教育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矛盾。这中间的鸿沟目前只能靠家长来靠“鸡娃”填补。
不止如此,
多元化教育发展的今天,教育慢慢开始走向商品化,掌握资源优势的人们其起跑线是不同的。
在多元教育选择下,资源加偏好等于选择。想要实现跨越,将变得更加困难。
这一切的一切,使得原先旨在促进阶层流动的教育竞争变得异常复杂,且越发使人走向分离,走向对立。
过度竞争下的“弱者”盲区
我们没看到的是什么?
“另外一点我不希望看到的,就是
竞争正在走向个人主义视角的机会博弈。
”刘云杉表达了对过度竞争可能引发的又一影响的担忧。
家长们砸最多的钱,买最多的课,上最贵的学,企图靠抢夺教育资源来一决高下。孩子们的学习压力和负荷能力被搁置一旁,母亲们却忙于“项目经济”。
“海淀家长”、“顺义”母亲,虽然走的道路各有不同,一个提倡勤学苦练出类拔萃,一个提倡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但最后却都是殊途同归:大家好像都存在着一种迷之自信,似乎下的赌注越多,赢得几率就会翻倍。
谁比谁拿到的奖状多,谁比谁钢琴弹的好,谁拿到了多少个offer......孩子可视化的成果越多,父母们这个项目经理当的就越成功。
可父母们又当如何走出焦虑的怪圈?刘教授的看法是,不要把孩子变成是自己的一个项目。孩子不是一个虚荣的指标,
要帮助孩子认识自己,慢慢涵养TA的性情和性格,而不是封闭局限在“我一定要战胜别人”的思维当中。
“借国家教育的机会,爬上他们个人自由教育的前程。人生就只有斗争,只有分离。社会上也只有那些聪明强壮的成功,而不管愚笨病弱的失败。”
除了呼吁大家跳出个人机会主义的教育怪圈,刘云杉还特别提到了要
警惕基础教育中县域中学的塌陷。
“在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的时候,北大的招生数据中你会看到有很多省级、县级高中考上来的孩子。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你会发现考上名牌大学的生源校和目标校范围开始慢慢缩小,最后都集中到了头部校——也就是那些资源、生源都富足优越的名校,牛校中去了。”
县域中学的塌陷问题,不光存在于县、乡,就连城市中的学校,也有生源集中在头部学校,而其他学校“无人问津”的现象。即使目前有公民统招、摇号政策的影响,家长对于头部学校的迷恋还是只增不减。
头部学校的背后,是多少学校的利益受损,这个问题令人深思。
“我们在谈教育平等时,要认识到宽松教育可能带来的平庸;在谈机会均等时,要认识到自由竞争的残酷;我们在谈卓越人才培养时,也要清楚更有可能被竞争后的拔尖所架空;我们在谈教育选择时,要认识到多元选择后隐含的社会分化甚至分裂。”
破除焦虑
最根本的方法是回到原点
整个采访过程中,刘云杉多次强调,要想缓解焦虑还需从根本问题入手。破除教育迷局,不是一家一户的事,而是整个社会的事情。
她认为,
当前的教育更多被狭义地理解为“学”和“教”,其“育人”的根本特性被忽略了。
父母们认为把“学”和“教”让渡给学校和校外培训机构,就完成了教育孩子的责任。学校的教育也逐渐空疏化,沦为了知识的购买场。
“教育最重要的一点,是育人。要让人认识自己,塑造内在的性格。性格的背后是其内在坚定性,即有所为,有所不为。要学会取舍。”
如果不了解自己的限度在哪里,在能力与欲望之间寻找不到平衡,就会陷入无限的自我,无限的竞争,以及无限的焦虑。
刘云杉特别强调,
学校和社会要能塑造共识,
因为这是一个共同人格、共同文化、共同传统和共同次序的奠定,是国民教育里面最核心的部分。
教育需要重塑团结,而不是加剧分离的焦虑。
对于个人而言,刘教授给出的建议是,
父母一定要问一问自己,究竟想要培养什么样的孩子?
是要让孩子安静地去和知识待在一起,用知识,用习得的经验,用教育去养育TA,还是简单地训练TA,使其各方面修炼到最优?要知道,后者并不意味着TA就可以自然成为那个山峰上的人。
“要谨慎地走出自己。”
毕竟,心中有恒念,才是教育的不二法门。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点评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综合
最新
热度
发表评论
浏览过的版块
「车规AEC-Q102」
明明明明明
关注
主题数904
第一观察丨“共产党说到就要做到,也一定能够做到”
阅读 5671
海南临高13岁女孩遭霸凌左耳鼓膜穿孔,警方和教育部门介入调查
阅读 4818
外交部发言人就沙特和伊朗北京对话答记者问
阅读 3989
发布新话题
首页
讨论研究
知名厂商
我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