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发现更多内容
首页
讨论研究
知名厂商
用户名
Email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登录
立即登录
立即注册
其他登录
QQ
微信
首页
Portal
讨论研究
知名厂商
金鉴实验室官网
搜索
搜索
本版
文章
帖子
群组
用户
好友
帖子
收藏
道具
勋章
任务
广播
群组
排行榜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首页
›
「金鉴专栏」
›
「车规AEC-Q102」
›
特斯拉掀起价格战,车厂遭遇倒春寒
0赞
赞赏
手机版
扫码打开手机版
把文字装进口袋
返回列表
特斯拉掀起价格战,车厂遭遇倒春寒
[ 复制链接 ]
刘久田
2023-2-9 08:13:31
特斯拉的底牌居然是价格战,新能源车企或遭遇“倒春寒”。
新能源车企已是高端下沉,低端冲高的局面。谁也无法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安于现状。原材料等客观因素影响,车价涨跌时有发生。
新能源玩家们耐受度大相径庭,规模化效应和高端化开始显现优势,但无论是新势力还是传统车企,目前能称得上两全齐美的,似乎只有特斯拉。
年度销量榜并不能完整呈现车企们的悲喜。
比亚迪虽销量一骑绝尘,但与特斯拉单车毛利率存在巨大差距,难言完胜;蔚小理均出现了各自史上最大单季亏损,销量被合众超越、高端化阵地受到传统车企冲击,均度过了艰难的一年。
今年的新能源赛道,只会更卷。
特斯拉降价,刺激销量是表面,改变行业玩法是本质。下半场的赛道,玩家们主动或被动,都需做出选择。
国产品牌陷入涨跌两难境地
对用户而言,产品降价喜闻乐见;对车企而言,这场价格战却不是谁都能玩得起。
131万辆,特斯拉的年销量仅次于比亚迪。从双方已公布周期的单车毛利率来看,比亚迪仍大幅度落后前者。
比亚迪的高端化进度,暂时还无法对特斯拉形成直观威胁。国内品牌并不缺乏高售价产品,只是在特斯拉的主力价位区间里还未占得一丝优势。
特斯拉量价齐飞是表象,本质在于立稳了高端化人设,规模化效应凸显。这恰好是国内众多品牌一时无法兼具的能力。
特斯拉此时掀起价格战,实为一场精准打击。
销量再创新高的比亚迪,以涨价作为回应。反其道而行之,可见比亚迪的销量自信,也可见其高端化需求更为迫切。
以量换价可能是比亚迪必须要准备面对的问题,55万辆的销量优势,在特斯拉降价大招下将难以避免受到冲击。
如果只看销量,比亚迪一共进行了四轮价格上调,而汉唐等中高端系列仍保持增长,其高端化未受干扰。
但需注意,同期特斯拉的产品售价也多次上调,比亚迪汉唐与特斯拉对位车型价格差距没有太大变化。而面对此次降价幅度达2.9万-4.8万元的Model 3/Y,汉唐售价实则被动“前进”了一大步。
两强之间,局面正悄然变化。坚定冲高的比亚迪,已然被“放低姿态”的特斯拉架在火上。
中低端稳固、高端有所突破,比亚迪尚可凭借销量优势作为支撑,借势继续上攻。但其它车企并不具备比亚迪的基本盘,在特斯拉的“降维打击”中更加左右为难。
比亚迪的基本盘,由技术、规模、销量等共同构成。高度依赖供应链的车企相对缺乏核心技术,显然产品说服力打折。而具备自有技术体系的车企,暂时也很难在相同价位做出匹配比亚迪的成本。
涨与降,甚至维持现状,都很被动。
新能源赛道白热化,低端冲高,高端下沉。特斯拉降价,为其它车企的上下通道“添了一回堵”。
例如蔚来ET5,在Medel 3大幅降价后起售价已接近高出十万元,从用户角度来看,即便两者定位不同,但最为直观的只是“精装与毛坯”的区别,ET5销量很难不受影响;蔚来第二品牌瞄准二十万元档位,也如同上攻的哪吒、零跑一样,同处于特斯拉的主力价位段,况且品牌、技术、成本均没有优势,论持久战,显然是消耗不起的一方。
小鹏、零跑、问界等选择降价实为妥协。新势力们还未从销量波动与单车毛利率下降的阴影中彻底走出,体量成长还需大量时间,暂难以规模化效应解决产销两端的问题。
降价为保量之举,顺便也可借降价降低库存水位。但下一次涨价总需要一个由头,如果长期困在更低的价位,本就局促的生存空间再遭压缩。
车企痛点遭遇精确打击
特斯拉这次降价,刺激自身销量同时,也把行业的水彻底搅浑了。
三电系统、自动驾驶等支撑新能源车企发展的主要技术均进入了常规发展时期。来自供应链或自研的技术不再新奇,新技术暂缺爆点,现阶段凭借技术创新或噱头改变行业格局的几率变小,车企们走向持久战。
成本无疑是核心技能,这也是主流车企们大力规模扩张的根本原因。
技术、成本因素使然,特斯拉发起价格战的节点很有代表性。
一方面,特斯拉在去年Q3遭遇了严重的销量波动,就全年成绩来看,被比亚迪拉开了巨大的差距。细看国内市场年度整体表现,传统车企仍占领绝对领先的市场份额。
自动驾驶、颠覆者形象等招牌不再好用,新势力正面临“褪色”。
一度压制传统车企的新势力,被对手快速反超,加速远去。此消彼长的情形,反映出当前新能源赛道的最优选并非“特斯拉模式”,而是传统车企模式。
颓势初显,特斯拉需要及时止住以争取时间,走在行业前列的自动驾驶技术正在寻求拐点,将来的低端新车型对应的巨量下沉市场尚待开发,而现在,借助手上优势搅乱行业格局,即可维持主动权。
另一方面,特斯拉具备挑起价格战的基础实力。近年特斯拉通过产能扩张弥补了最大短板,已具备超高单车毛利率,同时也是全球少有能够稳定盈利的新势力车企。
截止于去年Q4,特斯拉的单车毛利率达到25.6%,单车净利润1万美元。在去年Q3才突破单车1万元净利润的比亚迪短期难以实现赶超;众多远未吃上规模化红利的新势力们,受制于单车成本劣势,逐渐上升的“成长开销”,短期更是无法成为威胁。
除开原材料等客观因素影响,特斯拉将超30%的单车毛利率降下来,更多是主观成分。
毛利率背后,是品牌、产能、销量的整体成型,特斯拉的自建供应链的日趋成熟。与头部传统车企一样,特斯拉“挖矿”也非小打小闹,马斯克不止一次在公开场合痛斥上游供应链存在炒作,其近年上游布局的手笔也越来越大。
综合来看,特斯拉“自损式御敌”的代价并不大,并且可以通过上游布局等自有供应链的日益成熟,进一步降低单车成本,届时,是拉升毛利率还是将价格战升级,对其都是好选择。
但受制于不同的自身实力,车企们即便看到了问题所在,也需考虑治病的时间、成本以及疗效。
不难看出特斯拉此次降价的针对性。不论是下沉还是冲高的车企,都受其牵制。
新能源车企遭遇倒春寒
1月,新能源车企全面“哑火”,市场观望情绪浓厚。
跟随特斯拉价格下调的目前仅有问界、小鹏等为数不多的车企。用户等待车企们大批次的价格下调,也观望涨价的比亚迪能够坚挺多久。
车企价格下调不只放满了潜在用户的消费步伐,也刺激了老用户的不满情绪。
一轮降价,势必伴随补偿。如前文所述,大多车企并不具备价格坚挺的基础实力。“自刀放血”以价换量,总好过被孤零零架在火上烤,比耐受度,除了特斯拉和比亚迪,目前谁都信心不足,但短期阵痛在所难免。
价格战威力,最先作用于消费市场。
绝大多数主流车企们,销量均呈环比大降。其中降幅最高的为新势力腰部零跑汽车,达86.6%,降幅最低的为东风旗下的岚图,也达10.5%;比亚迪也未能幸免,环比降幅达35.4%。
特斯拉的“无差别打击”,对于友商是有差别伤痛。
看似超3成的环比降幅,比亚迪如若随后宣布价格下调,势必迎来一波销量回升;岚图的高端售价具备较高毛利空间,即便降价,也能以相对厚实的缓冲降低消极影响;与之相反,走量主力在性价比区间的零跑,量价均无优势,受伤惨重并不让人意外。
不同的表现,预示着新能源赛道将进入新一轮淘汰赛。价格战的短期影响在于消费市场,长期影响,在于干扰了车企们的整体战略实施,这将加速了行业两级分化。
以零跑为例,从诞生至今,其一直以全域自研的技术核心思路作为品牌发展路线,理论上与比亚迪路径相似,成型需要较长时间。比亚迪沉淀的二十年里,大部分时间没有太多竞品冲击,成长环境相对舒适。
比如
三电自研,在技术和话术范畴都不再独特,而三电系统的制造和使用成本低于对手,无疑才具话语权。
价格战,让当前新能源赛道白热化加剧,不存在客观条件让新玩家慢慢发育,而这不只针对技术,还考验规模。
产品矩阵扩张,品牌上攻或下探,车企们为了不被淘汰使出了浑身解数。从理论上讲,产业链技术迭代也能让众多车企交出产品,但规模扩张只能依靠自己,还冒着风险。
以特斯拉为例,发展顺序大致为:建立高端品牌、逐步下沉走量、扩充产能拉高毛利。不难看出其“品牌带动销量、销量刺激扩产”的顺序。而当前急于规模扩张的车企们,很可能面临产能、渠道等资源空置。
除了与时间赛跑,还需精准拿捏方向与力度。
一场价格战,让国内新能源市场迅速进入倒春寒、车企们暴露出各自短板。
价格战持续时间、演化程度目前尚难预估,逐渐清晰的是,行业两级分化加速,新一轮淘汰赛已经打响。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点评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综合
最新
热度
发表评论
浏览过的版块
「社会新闻」
刘久田
关注
主题数55
特斯拉得州工厂Model Y累计产量达到1万辆
阅读 3860
这一巨头,股价暴跌 60%!“世界首富”易主!
阅读 2362
半价Model 3,撑起4万亿市值特斯拉?
阅读 2355
发布新话题
首页
讨论研究
知名厂商
我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