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发现更多内容
首页
讨论研究
知名厂商
用户名
Email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登录
立即登录
立即注册
其他登录
QQ
微信
首页
Portal
讨论研究
知名厂商
金鉴实验室官网
搜索
搜索
本版
文章
帖子
群组
用户
好友
帖子
收藏
道具
勋章
任务
广播
群组
排行榜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首页
›
「金鉴专栏」
›
「车规AEC-Q102」
›
国家能源局点名支持氢能源汽车,又一个风口来了? ...
0赞
赞赏
手机版
扫码打开手机版
把文字装进口袋
返回列表
国家能源局点名支持氢能源汽车,又一个风口来了?
[ 复制链接 ]
第一个甲马俳
2023-2-10 13:39:42
乘联会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新能源乘用车累计销量567.4万辆,同比增长90%。
这是一个相当惊人的数字,因为,同期中国车市增长率只有1.9%。
实际上,另有一些细分车型的增长率比新能源汽车更猛。
2022年国内氢燃料电池车累计销量3367辆,
同比增长112.8%
。
得益于技术、基础设施等方面的进步以及相关产业政策的推动,氢燃料电池车迅速成为各大汽车厂商眼中的下一个战略要地。
氢能源,会成为新能源赛道的第二增长曲线吗?
01
发展氢能源,海外的行动速度如何?
氢燃料电池车是新能源汽车的一种。
各国政府发展氢燃料电池车的原因有多种,包括环保节能、降低对化石燃料依赖、保证能源安全等各个方面。
在这个问题上,中国与日本、韩国、欧洲、美国都没有太大区别
。
但显然,日韩两国在发展氢燃料电池车方面比中国更加积极。
它们此前进行了一定的经验和技术积累,丰田、本田、现代等大型厂商也都做出了一定的成绩。
以本田汽车为例,2月1日,本田汽车发布氢能源事业战略规划,宣称公司与通用汽车共同开发的新一代氢燃料电池系统将与2024年“上车”,并在北美和日本上市。
同时,本田CR-V氢燃料电池版也将在2024年推出。
根据本田汽车的规划,本田从2025年开始每年销售2000套燃料电池系统,2030年提升至6万套。
丰田汽车也是氢燃料电池车领域的巨头,手中掌握了大量的氢燃料电池专利。
2014年发布的
第一代丰田MARAI,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款真正实现商业化的氢燃料电池车。
2022年10月24日,丰田燃料电池研发与生产项目(一期)奠基仪式在北京举行,继续加码氢燃料电池。
与日本一样,韩国在氢能源汽车方面的表现也相当积极。
现代汽车旗下的氢燃料电池汽车Nexo从2018年上市至今销量已经超过2万台。
根据韩国政府的规划,
到2040年韩国将有大约620万辆氢燃料电池车上路。
除了日本和韩国之外,欧洲部分车企也在氢燃料电池领域持续推进。
2022年9月,奔驰GenH2液态氢燃料卡车正式亮相。
宝马汽车也推出了采用氢燃料电池技术的原型X5。
2022年10月份,Stellantis集团宣布其氢燃料电池技术将于2024年起量产化制造。
02
中国会甘于人后吗?
这几年,在科技领域有一个名词广为人知:饱和式科研。
这个词长被用来形容中国的科研战略:
什么新技术领域都要进行研究
。
中国目前正在强力推动电动汽车的发展,但氢能源汽车方面也没落下。
2016年,中国首次提出氢能源产业发展路线图。
2019年氢能源战略首次进入政府工作报告。
2020年,中国首次对氢燃料电池汽车提出“以奖代补”,氢能源汽车国补正式落地。
2022年,中国首个氢能源产业中长期规划出台,明确以“可再生能源制氢”为主要发展方向。
2023年1月6日,国家能源局提出要推动新能源、氢燃料电池汽车全面替代传统能源汽车。
政策层面的支持,是氢能源汽车走上快车道的前提条件
。
在这股东风之下,长安、长城、吉利、上汽大通、红旗、东风等国产厂商也都在研发氢能源汽车,并且有了一定的进展。
在氢燃料汽车方面,上汽大通走在了国产品牌的前列。
2020年9月份,上汽大通中大型MPV EUNIQ 7正式上市,这是一款氢燃料电池车,售价为29.98-39.98万元。
除此之外,上汽大通旗下还拥有MIFA氢、V80氢燃料版两款氢燃料电池车在售。
除此之外,2022年7月份上市的长安深蓝SL03也有氢燃料版本在售,售价高达69.99万元,具有比较明显的试水性质。
中国汽车销量全球第一,产业规模极其庞大,即便氢能源汽车现在不是主流,其基数依然相当惊人。
根据一些权威机构的统计,截止2022年年底,日本共有165座投入运行的加氢站,韩国149座,中国也有138座,与日韩两国并没有档次上的差距。
03
即将爆发?情况到底有多乐观?
氢燃料汽车之所以被各国政府以及各大厂商念念不忘,最根本的原因是
它的确有着很多理论上的优点:只排放水、补能速度快、续航里程高等等
。
丰田、本田、日产等车企多年前把氢能源汽车作为新能源的突破方向,原因就在于此。
事实上,跟电动汽车一样,氢能源汽车也不是什么高深的技术理念。
以氢气混合氧气的构想,早在内燃机发展的早期就有人在样车上实现过。
现在的问题是,
一种技术能不能推广,不能仅仅从技术本身去考虑
。
首先,是资金和产业规模的问题。
目前,
全球氢能源汽车的主要推动者是日韩两国
,但以这两个国家的经济体量和汽车产业规模,在中国、美国、欧洲把电动汽车当成新能源汽车主流的情况下,它们没有能力支撑起一种足以与电动汽车相抗衡的技术路线。
除此之外,要发展新能源汽车,就需要大量建设加氢站之类的基础设施。
但目前,电动汽车已经占据绝对主导地位。
试想一下,那些寸土寸金的大中城市,有能力在充电站之外再建设一套加氢站系统吗?
与此同时,氢燃料汽车自身也存在一些技术上的问题,制氢成本、氢气转运储存、氢燃料电池安全性等等都还没有解决。
各国政府在氢能源汽车方面的投入也远远低于电动汽车。
没有资金投入,就没有产业规模,没有产业规模,就没法推动技术进步,没有技术进步,就很难吸引资金投入,
这其实是个冷循环
。
更重要的是,
氢能源只是众多新能源的一种,但电却不是
。
电力的生成方式可以是传统的煤电,也可以是风电、水电、太阳能发电、核电等等,电动汽车直接接触的其实是电网,
什么形式的新能源电力都可以利用
,它本质上是开放式的,而氢燃料电池本质上是封闭式的,这几乎注定了它们在体量上的天差地别。
可以这么说,在可预见的范围之内,氢能源汽车不太可能大规模推广,它更适合作为新能源汽车的储备梯队,或还处于纯电汽车10年前的发展阶段。
换句话说,氢能源值得关注,也许会是新能源赛道的第二增长曲线,值得持续进行技术研发,但所谓商业应用“爆发”还言之过早。
结束语
以中国对“饱和式科研”的痴迷程度,不会放弃在氢能源方面的技术攻关,但电动车仍将是未来汽车领域的绝对主流,这个方向不会改变。至于日本和韩国车企想要通过氢燃料汽车这种“未来汽车形态”来盖过中国在电动汽车领域的优势,这个可以基本很难实现。
氢能源也许会是新能源赛道的第二增长曲线。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点评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综合
最新
热度
发表评论
第一个甲马俳
关注
主题数137
静电放电保护器件种类与特点
阅读 12202
车企年底冲刺销量
阅读 3155
马斯克的“糟心年”
阅读 2963
发布新话题
首页
讨论研究
知名厂商
我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