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发现更多内容
首页
讨论研究
知名厂商
用户名
Email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登录
立即登录
立即注册
其他登录
QQ
微信
首页
Portal
讨论研究
知名厂商
金鉴实验室官网
搜索
搜索
本版
文章
帖子
群组
用户
好友
帖子
收藏
道具
勋章
任务
广播
群组
排行榜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首页
›
「人间琐事」
›
「社会新闻」
›
中信明明1月金融数据点评:“开门红”落地,基本符合市 ...
0赞
赞赏
手机版
扫码打开手机版
把文字装进口袋
返回列表
中信明明1月金融数据点评:“开门红”落地,基本符合市场预期
[ 复制链接 ]
海中的沙
2023-2-12 02:25:02
原标题:中信明明1月金融数据点评:“开门红”落地,基本符合市场预期
文
丨明
明债券研究团队
核心观点
2023年2月10日,央行发布2023年1月金融数据,中国2023年1月新增人民币贷款4.9万亿元,同比多增9227亿元;新增社会融资规模5.98万亿元,同比增速9.4%,较前值下滑0.2个百分点;M2同比12.6%,前值11.8%,M1货币供应同比6.7%,前值3.7%,M0货币供应同比7.9%。1月金融数据整体表现较好,但并未超出市场预期,数据公布后很可能走出利空出尽后的利多。
信贷开门红如期而至。
观察1月企业部门贷款:
①中长期贷款增加3.5万亿元,同比多增1.4万亿元:春节时点的错位导致今年1月工作日天数较少,然而并没有影响银行信贷投放的节奏,1月10日召开主要银行信贷工作座谈会,对信贷投放提出了“适度靠前发力”要求,政策性银行和国有大行继续发挥带头作用,持续增加中长期贷款投放;②短期贷款增加1.51万亿元,同比多增5000亿元;开年以来票据利率整体走高,反映实体经济有效融资需求逐步改善,但月末再度下行,说明部分银行依然存在“票据冲量”的行为。观察1月住户部门贷款:①中长期贷款增加2231亿元,同比少增5193亿元:近期居民购房加杠杆意愿表现较弱,但考虑“保交楼”专项借款逐步落地、下调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以及首套住房贷款利率政策动态调整机制的建立,我们预计未来房地产市场信心将得到提振。②短期贷款增加341亿元,同比少增665亿元:1月居民短贷同比继续多减,反映消费仍待提振,12月银保监会会议提出将督促银行机构合理增加消费信贷,我们预计后续将有所改善。
社融同比增速回落,企业债表现依然低迷。
1月社融增量为5.98万亿元,同比少增1959亿元;社融同比增速9.4%,较12月继续下滑0.2个百分点,除了基数效应影响外,企业债是主要拖累项。表外融资总规模继续回暖,主要是与信托贷款监管压力边际放松有关。企业债券1月融资净增加1486亿元,同比少增4352亿元,一方面票据新规取消了6个月以上的期限品种,同时债券市场与理财赎回形成一定的循环反馈,虽然目前“赎回潮”基本结束,但信用债收益率仍处于相对高位,打击企业债券融资意愿,导致债券融资计划被推迟或取消。政府债券净融资4140亿元,主要受“财政前置”下1月地方债发力推动。
基数效应与超额储蓄叠加共振。
1月M2同比增速录得12.6%, M1同比增速录得6.7%,M0同比增速录得7.9%。基数效应叠加节后现金回流是M0同比回落的主要原因;M1增速提升侧面反映市场资金具有活力,企业对未来经营前景预期改善;M2上行则主要来自住户存款的同比多增,显示“超额储蓄”仍然存在。1月住户存款增加6.2万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减少7155万亿元,财政性存款增加6828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减增加1.01万亿元。
总结:
1月的金融数据反映出积极刺激融资需求的各项举措已经开始显现成效,信贷同比多增幅度较大,“开门红”如期落地。信贷需求回暖或对流动性形成一定消耗,导致资金利率中枢有所上行;但是在市场对于信贷开门红的较强预期下,实际数据或难以在债市引起较大的冲击,而利率在数据公布前交易悲观预期,数据公布后很可能走出利空出尽后的利多。货币政策方面,即便1月信贷投放较好,但是在经济恢复的基础相对仍不牢靠,“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要协调联动”的背景下,我们认为短期内货币政策并不具备退出宽松阶段的前提,央行仍需维持流动性合理宽裕,长债利率短期内可能延续在2.9%附近震荡,但仍然具备配置价值。
正文
事项
2023年2月10日,央行发布2023年1月金融数据,中国2023年1月新增人民币贷款4.9万亿元,同比多增9227亿元;新增社会融资规模5.98万亿元,同比增速9.4%,较前值下滑0.2个百分点;M2同比12.6%,前值11.8%,M1货币供应同比6.7%,前值3.7%,M0货币供应同比7.9%。1月金融数据整体表现较好,但并未超出市场预期,数据公布后很可能走出利空出尽后的利多。
具体点评如下:
信贷开门红如期而至
1月人民币贷款增加4.9万亿元,同比多增9227亿元。整体上看,信贷“开门红”顺利实现,对公强、零售弱的格局面并未改变。
观察企业部门贷款。
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4.68亿元,其中:①中长期贷款增加3.5万亿元,同比多增1.4万亿元:春节时点的错位导致今年1月工作日天数较少,然而并没有影响银行信贷投放的节奏。1月作为银行“开门红”首月,秉持着“早投放早收益”的原则,前期储备项目往往会率先投放。1月10日召开的主要银行信贷工作座谈会也对信贷投放提出了“适度靠前发力”的要求,因此政策性银行和国有大行继续发挥带头作用,持续增加中长期贷款投放。此外,信用债市场利率目前依然较高,发长期限债券会过早锁定成本,因此不排除一部分企业债融资需求溢出至银行贷款。②短期贷款增加1.51万亿元,同比多增5000亿元;票据融资减少4127亿元,同比多减5915亿元:开年以来票据利率整体走高,反映实体经济有效融资需求逐步改善,但月末再度下行,说明部分银行依然存在“票据冲量”的行为,不同银行之间的信贷投放效果可能存在较大分化。
观察1月住户部门贷款。
住户贷款增加2572亿元,同比少增5858亿元。其中:①中长期贷款增加2231亿元,同比少增5193亿元:今年以来,居民购房加杠杆意愿一直表现较弱,考虑到住房贷款本身会滞后于销售数据,因此居民中长贷的反弹可能还须等待至一季度以后,但是在“保交楼”专项借款逐步落地、下调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以及首套住房贷款利率政策动态调整机制的建立等影响下,我们预计未来将进一步释放合理住房需求,并提振房地产市场信心。②短期贷款减少113亿元,同比多减270亿元:1月居民短贷同比继续多减,反映消费仍待提振,背后或与散点疫情反复导致消费场景缺失有关。去年12月下旬,银保监会会议提出将督促银行机构合理增加消费信贷,做好养老、教育、医疗、文化、体育、餐饮、住宿、旅游等服务消费的综合金融服务,我们预计后续将有所改善。
社融同比增速继续回落,企业债表现依然低迷
1月社融增量为5.98万亿元,同比少增1959亿元;社融同比增速9.4%,较12月继续下滑0.2个百分点,除了基数效应影响外,企业债是主要拖累项。具体来看,对实体人民币贷款增量4.93万亿元,同比多增7312亿元。表外融资总规模继续回暖:委托贷款增加584亿元,同比多增156亿元;信托贷款减少62亿元,同比少减618亿元;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增加2963亿元,同比少增1770亿元。1月表外净融资整体规模转正,信托贷款有所提振,我们判断和“金融十六条”中要求“支持开发贷款、信托贷款等存量融资合理展期……鼓励信托等资管产品支持房地产合理融资需求”有关,信托贷款监管压力也存在边际放松。票据新规自2023年1月正式实行,取消了6个月以上期限的品种,可能导致企业短期内开票意愿下滑。
企业债券1月融资净增加1486亿元,同比少增4352亿元;政府债券净融资4140亿元,同比少增1886亿元:债券市场与理财赎回形成一定的循环反馈,虽然目前“赎回潮”基本结束,但信用债收益率仍处于相对高位,打击企业债券融资意愿,导致债券融资计划被推迟或取消。政府债券方面,1月地方债发力明显,但由于去年也是典型的“财政前置”,因此,从同比的角度来看对于社融增长的拉动并不明显。
基数效应与超额储蓄的叠加共振
1月M2同比增速录得12.6%,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8个和2.8个百分点。M1同比增速录得6.7%,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3个和8.6个百分点;M0货币供应同比7.9%。M0同比下滑主要源于基数效应和春节结束后现金回流至银行体系的原因;M1中单位活期存款占据主体,代表了企业基于当前形势对未来经营的判断,1月M1增速提升意味着市场资金具有活力,企业预期改善;而M2上行则主要来自于住户存款同比大幅多增,“超额储蓄”现象依然存在。
1月住户存款增加6.2万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减少7155万亿元,财政性存款增加6828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减增加1.01万亿元:住户存款同比多增近8000亿元,反映“超额储蓄”现象仍存,在资产价值与收入水平的不确定性较大的情况下,居民倾向于更多的储蓄,此外,居民部门的购房意愿降低也会导致潜在的购房配置资金向储蓄转移;而企业存款同比多增与企业贷款高增有关,贷款资金在投入生产前会以存款形式停留在账户上。财政性存款同比多增979亿元:1月政府债净融资同比少增,但存款同比多增,反映财政支出力度较为克制,财政紧平衡的情况依然存在。非银存款增长显著,或与赎回潮逐步退去,此前撤出的资金回流至金融市场有关。
总结
1月的金融数据反映出政府积极刺激融资需求的各项举措已经开始显现成效,信贷同比多增幅度较大,“开门红”如期落地。信贷需求回暖或对流动性形成一定消耗,导致资金利率中枢有所上行;但是在市场对于信贷开门红的较强预期下,实际数据或难以在债市引起较大的冲击,而利率在数据公布前交易悲观预期,数据公布后很可能走出利空出尽后的利多。货币政策方面,即便1月信贷投放较好,但是在经济恢复的基础相对仍不牢靠,“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要协调联动”的背景下,我们认为短期内货币政策并不具备退出宽松阶段的前提,央行仍需维持流动性合理宽裕,长债利率短期内可能延续在2.9%的附近震荡,但仍然具备配置价值。
来源:券商研报精选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点评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综合
最新
热度
发表评论
海中的沙
关注
主题数624
湖北武汉:绿皮火车成城市“网红”景观
阅读 3763
“泄密”辉瑞新冠研究的人是谁?系泌尿学博士 当事人:为给约会对象留下深刻印象而
阅读 2777
追梦回击莫兰特:不确定他能否让队友相信西部无对手
阅读 2774
发布新话题
首页
讨论研究
知名厂商
我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