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发现更多内容
首页
讨论研究
知名厂商
用户名
Email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登录
立即登录
立即注册
其他登录
QQ
微信
首页
Portal
讨论研究
知名厂商
金鉴实验室官网
搜索
搜索
本版
文章
帖子
群组
用户
好友
帖子
收藏
道具
勋章
任务
广播
群组
排行榜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首页
›
「人间琐事」
›
「社会新闻」
›
投资人眼中的硬科技,2023年有什么机会? ...
0赞
赞赏
手机版
扫码打开手机版
把文字装进口袋
返回列表
投资人眼中的硬科技,2023年有什么机会?
[ 复制链接 ]
低头浅笑86
2023-2-12 02:25:02
文 | 钛资本研究院
近日,在钛资本举办的投研社兔年春节特别活动上,多位投资人进行了分享,共同探讨了2023年创投圈大势、各赛道投资机会,并交流对于信息、认知、解读的观点,涉及硬科技、数字化转型、储能、氢能、医疗、元宇宙等方向。
常垒资本创始合伙人石矛:中国的软件赛道和VC的未来
我们关注数字信息的数字化和智能化的结合。即使走到今天,我们也在反思,软件赛道是不是因为是人民币而比美元少很多利润。中概股的ToB企业在美国上市表现很差,港股也没有什么交易量。所以不得不回到根本——软件技术在中国是不是能够真正出头。
过去20年,互联网在中国快速发展,与美国的互联网企业亚马逊相比,阿里、腾讯至少还在一个量级上。但在ToB领域就不是一个量级。在ToB领域,很多时候大家只看到TMT是唯一的发展赛道。
VC这个赛道,美国发展接近40年,中国发展20年,以色列也有20多年。除了美国,中国、以色列及其他国家的投资创新是由CVC带动的。中国VC行业走到了2023年,过去一两年CVC主要在硬科技领域,科技赛道最主要包括新能源。
产业在萌芽状态时,谁也看不清有什么机会;一旦爆发,大家又来不及反应。我相信只有这两种状态叠加的时候,才会有VC。
2025年,VC人会不会失业,要不要转型?2030年VC在中国是个什么样?大家只有想清楚这些问题,才能真正思考出2023年会不会过得好。也只有从本质上去思考VC在中国的发展历程,才有可能把2023年VC的模样想清楚。
微智数科董事总经理赵培恩:太阳终将升起,驱散一切阴霾
2022年配得上“魔幻”这一词。但是过去的事没有办法改变,我们可以做的只有停止抱怨,思考未来。
展望2023年,关键词是激进。我认为2023年应该是整个十四五期间,大家可以最激进的一年。
从宏观经济增速视角来看,2022年的GDP增速估计在2-3之间,2023年我们对经济的重视程度,已经可以从高层的各类会议中看到释放出的信号。对应的刺激消费和投资的政策,可能会来得比我们预期的更强烈。
相较于居民部门和非金融企业部门,政府部门和金融企业部门响应政策的效率可能更高。整个十四五期间的预算,对那些有钱的大甲方来说,在过去的2年里的实际使用率应该是不达进度的。2023年作为十四五的第三年,作为“盛会”后各级领导班子确定后的第一年,我觉得我们对这一年经济建设的决心和力度不用有任何怀疑。
最近和CEO伙伴们交流的时候,我的建议是,激进、再激进一点。
作为To 金融企业&To G部门的乙方,2023年谁能够帮助甲方用最zz正确的方式,把预算造出来,然后把预算花完,同时在“商务上”做好满足甲方的需求,谁就会是赢家,同时也能赢得2024年的先手。从这个角度来说,2023年可能是整个未来三年的胜负手。
而压制了创业企业一整年的融资环境,也有望迎来拐点。
从二级市场角度看,2023年的货币宽松预期应该会继续保持,叠加积极财政政策,以及经济回升的预期,二级市场有望迎来资金面和基本面的双击。从外资的流向来看,按目前美联储议息会议和美元指数的走势,市场普遍预期美联储加息的拐点有望在2023年年中出现,人民币汇率的回升,对应着二级市场上美元资本的回流,无论是A股市场的北向资金还是港股市场,外资的回流是大概率事件,这对一二级资本市场无疑都是正面助推。
对一级市场来说,一二级市场估值倒挂问题,有机会开始缓解,一级市场投融资的回暖对创业企业又将带来新的推动力。
我想给我的朋友们打打气,太阳终将升起,驱散一切阴霾。
信峘科技投资总经理王云美:关于近期投资项目估值两极分化的现状
我们基金主要关注先进信息技术赛道,比如光刻机、云计算软件、大芯片等,大芯片里面主要看CPU、GPU、WIFI、DSP等。这些赛道去年投资项目估值整体上是大幅度下降的,但两极分化非常严重。一方面,大量的项目降估值也融不到钱,尤其是缺乏商业实质的泡沫项目。另一方面,少数大的赛道、好的项目的估值仍然在往上走,而且非常抢手。我们所追逐的几个赛道,如果不是特别大的资源方、资金方、领投方等,还拿不到投资份额。在这种情况下,投资方都比较谨慎,主流投资机构都在放慢投资速度。前期一二级市场估值严重倒挂的情况正在得到修正。无论是在之前还是现在,投资应该在风险和收益相对匹配的状态下出手才是合适的。
来看看今年及今后一段时间内的趋势和策略。
从宏观环境看,全球经济持续下行,疫情带来的影响,中美竞争带来的产业供应链的断裂和重塑,俄乌冲突引起了地缘政治的动荡,这些主要因素都没有明显的好转。在这样的环境下,
从投资策略角度,我们还是要抓住中国产业发展的动能趋势,在一些关键的产业,尤其是核心产业的国产替代和新兴产业的国产创造,都是势在必行,
产业发展动能不仅没有减弱,反而更加增强,无论是政府还是身处产业的人,都会采取相对比较激进的措施。
从募资的角度,在新基金募集过程中,我们观察到,社会出资能力没有根本性的好转,尤其是家族财富的私人资本,其出资能力和意愿都有待观察。国有资本的出资,国有企业因为受到聚焦主业的刚性约束,所以纯粹为VC提供的资金相对有限制。而政府招商引资的引导基金,受限于地方政府财政压力,能够真正落实的资金不多,据了解,很多地方政府引导基金往往都希望管理公司一起想办法把母基金募集起来,再投到管理公司。
我始终认为,从宏观的大趋势来看,中国的发展动能并没有停下来,受国际竞争和国内产业升级的驱动,核心产业发展的动能更足,所以我们可以抱着积极乐观的心态往前走。
渤海证券做市业务负责人张可亮:对整体估值下降做好准备,降低资本市场门槛
一二级市场倒挂的问题,最主要原因是长期以来二级市场的估值过高导致的,这也使得一级市场的估值偏高。这几年因为有了科创板、创业板,注册制改革,每年IPO发行数提升了,但是提升的频率不够,所以导致一级市场投资的市盈率过高,但如果投资项目没有过会,投资人(LP)是很难赚到钱的。
现在整体估值下降,这是一个好事情,可以让一级市场的投资人冷静下来,让市场正常化。我认为沪深两市的二级市场的平均估值还是偏高。今年可能会迎来牛市,大家看好这个市场,那它的估值可能又会恢复,但我不希望沪深的估值涨得太高,还是希望能够保持相对平稳。对于投资人来说,即使注册制改革了,投资项目顺利上市的难度依然很大。所以二级市场可能会迎来一个牛市,但是一级市场在科创板与创业板上可能不会有什么太大的变化,因为这两个市场每年能够承载的新股发行数量是有限的。更多的投资可能还是需要在新三板与北交所实现退出。但新三版与北交所的估值确实是非常低,我们的投资人要面对这个现实。
资本市场发展30多年了,IPO市场就是千军万马挤一个独木桥,这种状态一定要改变,
改变就是要实现普及化,让资本市场成为金融基础设施,降低资本市场上市门槛,然后交给市场来决断
。每家企业可能上市融资的规模、融资的金额也没有那么多,但是能让更多的企业上市,以实现优胜劣汰。
红华资本大安全基金合伙人白日:数字化转型的四个阶段及“三层六化”
软件未来的发展,一定是围绕着整个经济的数字化转型来铺垫的。数字化转型事实上已经成为从国家到产业乃至企业的重要战略方向,数字化转型已经开始从宏观概念向落地实践迈进了。
完整的数字化转型包括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5到20年前已经开始经历的信息化阶段,这个阶段是借助新型的计算、存储以及网络技术将线下的业务线上化。第二阶段出现两个分叉,即数字孪生和数智化,一是前端业务的进化,另一个是后端业务的进化。最后业务的前端和后端充分融合起来,进入第四个阶段,元宇宙,最终实现全过程智能的交互。
企业数字化转型,从信息化到数智化这个阶段,主要做哪些工作呢?
包括“三层”和“六化”这几个内容,首先把企业的数智化划分成三个层面的问题:一是资源层面,
具体包括资源平台化和资源资产化,将应用、服务、数据等资源从传统烟囱型业务中解构剥离出来,作为数字中台的原子资源,为业务编排化提供资源支撑,另一方面,从企业管理视角来看,数字化业务、应用、服务、数据等资源都属于企业的数字资产,都需要先完成资产化梳理,再以数字资产为基础完成相关业务。比如:数据治理、数据合规、数据安全,都需要以数据资产化为前提。资源资产化主要完成资产画像、血缘关系、质量标准、资产确权等工作,核心是理清“人、业务、资源”三者的关系。
二是业务层面
,具体包括业务编排化和业务数字化,分为对应业务的构建阶段和业务的运行阶段,未来的业务是千变万化的,企业需要快速去构建、快速适配业务需求变化的这种能力,同时,数据要素不仅是业务的输入,同时也是业务的产出,业务运行时产生的大量数据为业务的数字化呈现和分析提供了支撑。
三是决策层面
,具体包括决策智能化和决策自动化,数据可视及分析的结果可以作为业务决策的重要支撑,不断迭代可构建出“数据+AI”的业务决策模式,决策智能化是决策自动化的前提,只有实现智能化,才能进一步实现业务决策的自动化,最终实现“数据+AI+自动化”的业务驱动方式。
此外,我想再分享几点:1、中美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认知、理念、环境、技术差距越来越小;2、中国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遇到的场景更丰富、带动的产业更大、未来的商机更多;3、中国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逐渐摸索、总结并形成了自己的道路;4、多深入行业和企业了解数字化转型的实践,这些是国外各类行研报告中无法看到的;5、支撑数字化转型会诞生一大批真正的科技型企业,这些企业是未来20年高速成长的明星;6、理解数字化转型的人集中在15~20年前做信息化这一代人,他们仍然会成为数字化转型的主力;7、未来做数字化转型比较成功的企业一定是非常理解数据、AI和场景的,这三点缺一不可;8、传统经济和数字经济的分水岭就在当下,找到未来数字经济的驱动者,提前投资未来。
小苗朗程管理合伙人方正浩:信息技术市场的平衡及投资布局
目前信息技术市场如何平衡?我认为主要还是平衡估值和投资。
过去几年软件类和硬科技的项目我们都投了不少,也经历了两个完整周期,我觉得两者所面对的产业周期和资本周期其实呈现两种非常不同的格局。软件行业在过去三到五年里只有资本周期,没有明确的产业周期,而在硬科技领域里,比如半导体和新能源,过去两三年里的产业周期是非常剧烈的,各个细分品类企业都增速很快。
为什么会呈现出这样的差异呢?因为在软件行业里,一些企业虽然估值提升非常迅速,但其实他们所面对的这个细分领域的增长速度是非常平缓的。一旦资本的潮水退去,结果就是估值下滑。长期来看,软件是相当不错的行业,因为本质上来讲,软件解决了两个问题,一是数据与数据之间的连接,二是人类无差别劳动的自动化,是一个十年以上维持中高速持续增长的赛道。
那我们怎么来看现在的投资和布局?在软件行业,得益于我们经历的完整的资本周期,我们能够发现这些企业暴露出来的问题。比如,一些公司过去几年估值提升非常快,拿到了非常多的钱,但因产业周期很缓慢,所以资金转化成业务和增长的效率是极其低下的。
我们会找什么样的被投标的呢?分两个维度来说,一是通用类,二是垂直类,
很多通用类里的所谓“头部企业”,自身根基是不牢靠的,增长的效率和估值是不匹配的,其中一些看似非龙头企业其实过去可能被低估,我们会寻找增长效率更优的公司。在垂直品类里,我们会更多关注细分品类里面有比较明确的产业周期的,需求更为刚性的,比如说下游需求增长带动刚性需求的企业。
仲黎若:储能和碳化硅值得关注
半导体赛道在2022年发展不易,但也可圈可点,包括汽车、光伏、储能所驱动的功率半导体,还有很大的增量机会。
智能制造大周期下,市场也孕育了很多头部的机器人自动化公司,他们在自己的细分赛道跑出了清晰的行业位置。
下半场,新能源赛道还是处于非常大的贝塔赛道,光伏、储能的增速无疑是最高的。
在俄乌战争和各个国家碳中和的驱动下,储能接下来会有更大的增量机会。储能海外市场是利润的源泉,所以具有出海渠道能力、产品力、品牌力这类储能解决方案公司,我们是非常看好的。
往上游看,储能赛道产业链条是比较短的,生态位比较好的部位是PCS逆变器,EMS是比较有价值的应用端,尤其是未来发展虚拟电厂方向的延展。再往上游,比较核心的就是功率器件,也是近年来碳化硅市场也关注度很高,能做高端应用的芯片、模组厂商也值得关注。
我们国家的光伏产业链条在各个部位都是CR-5,基本上我国占了七成以上。光伏本身就是一个大型制造业,在大规模降本的背景下,体量大的上市公司会“强者恒强”。而一级市场创业公司的机会,会出现在新技术变革,例如topcon、HJT、钙钛矿等新技术驱动下的新市场机会。
郑玉芬:创新药有复苏迹象,国产替代带来大需求
我在医疗投资领域做了15年,从2020年开始的三年疫情,把医疗的投资推到了风口浪尖上。曾经以投TMT为主的机构,目前也配置了不少的医疗板块资金,导致2021年一、二级市场估值,可以用“暴涨”这个词来形容。同时也导致2022年的企业家非常难受,因为高估值下,没有人愿意当“接盘侠”,特别在医疗这块,如果大家没有专业背景,不适合做早期的硬科技投资。
与二级市场做投资相比,在一级市场中大家需要从多维度分析,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选准企业的状态,我更建议有多年投资经验以及产业背景的人再往前投。在医疗领域,我倾向于投资A、B轮的公司。
2023年,我认为创新药会有复苏的迹象,对于新药研制企业,2023年将会迎来比较好的融资及上市机会。
国产替代带来很多需求,这是一个确定的趋势,另外还有很多刚性的临床需求没有被满足,这些方面都有很大的投资机会值得发掘。
韩德祁:氢能产业处于早期阶段,但前景良好
氢能在未来的能源结构里所占比重有较确定的数值,比如2030年氢能在终端能源消费占5%,到2050年要超过10%。从大的能源结构调整的角度考虑的话,
氢能的很多细分赛道现在虽然早期,但都有确定性的机会,有些领域甚至中期都看不到行业天花板。
这两年因为碳中和的原因,其实氢能行业发展得也挺快的。
以前燃料电池氢能这个行业,大家关注得比较多的是燃料电池汽车。但是从2022年开始整个大环境变了,在氢能的上游领域“制储运加”这方面就发展得比以前更快一点。尤其是现在,氢能要跟一些可再生能源的项目要结合到一起。
氢能终端的应用成本是比较高的,这也是制约商业化推广的很大瓶颈,因此,从发展趋势来看,新型的氢能储运方式是很多创业公司的重点。2022年,很多新创业公司都在把一些新氢能储运的技术路线应用到商业化的示范试验项目当中。这些新的技术路线解决了能源运输的成本问题。我觉得投资机构可以关注这些方向。如果放在更长的时间线来看,我觉得氢能是一个确定性的赛道,即便现在仍然是行业的早期。
方昕:投资的三点布局及元宇宙的展望
2022年的硬科技投资,总结为“硬投”,分两类,
一种是硬着头皮投
,大多数财务投资机构、国有平台,包括一些CVC,无论项目的阶段和估值,都参与进去,不论回报。
另一种叫硬着骨气投
,很多投资人是国家一直引导的少数派,有一些在半导体产业链深耕多年,他们为了保障产业链,去进行布局式的投资,这一类机构是值得尊敬的。
我从宏观投资逻辑来讲讲,我们如何布局产业链?第一,在新材料方面,我们布局了汽车新能源、智能汽车能源化,智能化带动车载电子到半导体的产业链发展。第二,布局了新能源革命,带动赛道当中降本增效的材料,比如光伏里面面向未来的钙钛矿。第三块赛道稍微更远期一点,我们认为是计算革命带动无人驾驶和元宇宙的科技矩阵革命,现在开始着眼布局,开花结果可能在五到十年之后。
从技术维度来讲,我认为大芯片一定是最难的,而且最精端的芯片需要最高的技术支撑。需要我们警醒的点,一是前几年美国制裁华为,二是现在PC的架构基于计算架构,但一方面摩尔定律受到了阶段性的挑战,另一方面整个冯诺伊曼的架构受到了挑战。
在元宇宙方面,我们认为其最近又进入GMC曲线的第二个波谷,元宇宙涵盖了汽车,未来汽车是元宇宙的一个大的应用场景。2020年到2025年,整个元宇宙的感知端、传感器可进行布局,因为元宇宙技术的成熟除了感知端,还有通信端。
我们认为需要十年进行技术的迭代,在这十年当中,又蕴藏着计算革命布局,未来的计算一定是在云端进行大的处理,但处理的数据量如此之大,如果要达到远期的目标,现在的算力还差1000倍。未来的光通性、量子通信、量子计算、光子计算才能支撑起未来真正的自动驾驶和元宇宙的到来。只有当这些条件俱备了,元宇宙未来才会真正的到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点评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综合
最新
热度
发表评论
低头浅笑86
关注
主题数852
“你有权自救或避险”,只是重申了常识的鄂尔多斯防疫通告何以刷屏?
阅读 6248
国内成品油价迎新年第一跌,加满一箱油少花8元
阅读 4995
黄柳霜硬币即将上市流通,成首位登上美国货币的亚裔
阅读 4961
发布新话题
首页
讨论研究
知名厂商
我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