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发现更多内容
首页
讨论研究
知名厂商
用户名
Email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登录
立即登录
立即注册
其他登录
QQ
微信
首页
Portal
讨论研究
知名厂商
金鉴实验室官网
搜索
搜索
本版
文章
帖子
群组
用户
好友
帖子
收藏
道具
勋章
任务
广播
群组
排行榜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首页
›
「人间琐事」
›
「社会新闻」
›
关于 ChatGPT 生成内容的系列著作权问题,专家为你释疑 ...
0赞
赞赏
手机版
扫码打开手机版
把文字装进口袋
返回列表
关于 ChatGPT 生成内容的系列著作权问题,专家为你释疑→
[ 复制链接 ]
快起床
2023-2-15 21:50:03
文 /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董柳
ChatGPT 能写论文、写文案、写作业、写代码、写新闻、写评论…… ChatGPT 生成的内容是否属于著作权法意义上的 " 作品 ",是否享有著作权?当前国际上对 ChatGPT 带来的著作权制度的挑战是如何应对的?
就这些问题,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专访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助理教授、北京大学法学博士、北京大学粤港澳大湾区知识产权发展研究院研究员徐美玲。
不应因为主体的困扰而简单排除 ChatGPT 生成内容的 " 可作品性 "
羊城晚报:ChatGPT 生成的内容是否属于作品?它的著作权归谁?
徐美玲:首先,需要明晰此处谈及的 " 作品 " 是指著作权法语境下的作品,而非社会大众泛化理解下的作品。
其次,根据著作权法的基础理论和相关规定,著作权法所保护的作品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即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一定形式表现的智力成果。
因此,根据这一规定,即便是 ChatGPT 生成的内容,也并非所有均可视为作品,诸如对 "《著作权法》是哪一年颁布的 " 这样简单问题的回答,属于现有知识的原样呈现,是应该被排除在外的。
接下来的难点在于,如何判断 " 独创性 " 以及 ChatGPT 生成的内容是否可能构成法律规定的 " 智力成果 ",这里的 " 智力 " 应该仅限于人类,还是可以延伸至人工智能模型?
这也是当前学界存在争议的地方,大部分学者认为如果满足现行法规定的条件,则可以视为作品;但也有少部分学者认为,著作权法是为人类制定的法律,主体和客体应该保持统一,因此不能称之为作品。
对此,我本人认为,法律主体的基本逻辑讲究 " 权利 - 义务 - 责任 " 一体,虽然 ChatGPT 一类的人工智能模型不能成为法律适格的主体,但是其开发者等主体可以,无论其背后是自然人还是法人。因此,不应当因为主体的困扰而简单排除 ChatGPT 生成内容的 " 可作品性 "。
而且,著作权法的宗旨在于 " 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和科学事业的发展与繁荣 "。承认 ChatGPT 生成内容的 " 可作品性 " 并不与立法宗旨相冲突。在此基础之上,可以进一步判断其是否满足现行法律规定的基本要件。
当然,在 " 独创性 " 等要件的判断上,我个人认为标准不宜太低,且尺度应当谨慎,尽量要平衡好 " 私益 " 和 " 公益 " 两个砝码,现行法中的 " 合理使用 "" 法定许可 " 等制度设计均作为适宜的平衡木。
当然,判断的前提肯定是得先知悉相关内容为 ChatGPT 所生成,这里同时就应该附加一项义务,即标注说明的义务。ChatGPT 生成内容的使用者应该明确标明其来源,这其实也是其著作权人署名权的一种体现,同时也保护了社会大众的知情权。
这里,我也建议,OpenAI(ChatGPT 所属的公司)可以考虑统一声明一项标注方式,方便社会大众知悉和适用。
再者,既然 ChatGPT 生成内容具备 " 可作品性 ",有可能享有著作权,那么其权利人如何界定?我认为,其背后的设计人、开发者或者投资方等享有控制权的主体均可能成为著作权人,具体如何确定,可以通过合同机制来确定。
当然," 权利 - 义务 - 责任 " 一体,成为著作权人,同时也应当就所生成的内容负责,如果存在侵害现有作品著作权或者其他违法行为,同样应当由著作权人来承担相应责任。
最后,社会大众可能还会存在一个疑问,在 ChatGPT" 创作 " 的过程中,千千万万的用户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回答,那么用户是否也付出了劳动,也参与了 " 创作 ",那么权责又该如何分配?
我认为,"OpenAI —— ChatGPT —— User" 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以理解为一种 " 委托创作 ",即用户委托 OpenAI 通过使用其享有的 ChatGPT 来进行创作,那么著作权的归属即可以根据著作权法第十九条的规定来认定。
应当设定标注区分的义务
羊城晚报 · 羊城派:我国既往关于人工智能生产作品的著作权保护问题,已经诞生了哪些判决?如何评价这些判决?
徐美玲:目前我国可见的案例主要有 " 腾讯诉盈讯科技案【(2019)粤 0305 民初 14010 号】" 和 " 菲林律所诉百度网讯案【(2019)京 73 民终 2030 号】",这也是当前社会各界热议较多的两个案例。
这两个案件,一个是北京互联网法院判的,认为不构成作品,不受著作权法保护;另一个是深圳市南山区人民法院判的,腾讯 Dreamwriter 的案件,法院认定属于著作权法所保护的文字作品,应予保护。两个案件的结果不同。
之后,2021 年 7 月,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在北大方正字体侵权案件中认定 " 字体的独创性是通过人工智能的途径取得的,属于知识产权的范畴。" 可见,司法实践中存在一定的争议。
对于这一问题,我本人的观点:人类的发展需要与时俱进,社会规则同理。因此,我们应当摒弃作品必须只能由 " 人 " 来创作的理念,应该转变为作品可以 " 为人 " 而创作。
人工智能生成物在本质上是人类的智力劳动成果,只是借助了人工智能这样的工具,使文学艺术领域的智力劳动科技化、规模化、智能化。例如,画家用笔画像和用相机拍照,二者可以共存。
当然,为保护社会大众的知情权,标注区分的义务是应当设定的。上述提及的案例中,法院也认可这一点,指出 " 从保护公众知情权、维护社会诚实信用和有利于文化传播的角度出发,应添加相应计算机软件的标识,标明相关内容系软件智能生成。"
应当加大研究力度,尽快明晰相关规则
羊城晚报 · 羊城派:关于人工智能生成物的著作权保护问题,当今世界以及我国的著作权法律中有无相关规定?如果有,是怎么规定的?如果没有,未来应该如何作出规范?
徐美玲:在国际层面,美欧等法域均已关注到这一问题,在其正在研制或起草的规则中也涉及到了相关内容。例如,欧盟的《欧盟人工智能法案》。
在国内层面,目前在法律层面,还没有直接明确的相关规定,但诸如《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等部门规章,有对类似 ChatGPT 的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来生成内容的应用服务提供者、技术支持者提出了一系列要求,例如标注区分的要求。
此外,类似《深圳经济特区人工智能产业促进条例》《上海市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条例》等地方条例中也提及了一些指引性的规定。
基于此,无论从国际层面我国的参与度甚至话语权或主导权的掌控,还是国内司法实践来看,均对这一问题的制度供给提出了需求。因此,我建议应当予以积极回应,加大研究力度,尽快明晰相关规则,提高市场和社会大众的可预期度,同时积极参与相关国际规则的建设。 ( 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
来源 | 羊城晚报 · 羊城派
责编 | 吴瑕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点评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综合
最新
热度
发表评论
快起床
关注
主题数886
13人花费近2万在上海一高端日料店就餐,吃完8人上吐下泻
阅读 5137
特斯拉潮州事故鉴定结果已出,网传汽车事件数据记录显示未踩刹车
阅读 4080
枪击事件已致10死10伤,中国驻洛杉矶总领馆发布安全提醒
阅读 4032
发布新话题
首页
讨论研究
知名厂商
我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