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发现更多内容
首页
讨论研究
知名厂商
用户名
Email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登录
立即登录
立即注册
其他登录
QQ
微信
首页
Portal
讨论研究
知名厂商
金鉴实验室官网
搜索
搜索
本版
文章
帖子
群组
用户
好友
帖子
收藏
道具
勋章
任务
广播
群组
排行榜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首页
›
「金鉴专栏」
›
「车规AEC-Q102」
›
僵尸车企无法“借势还魂”了!新造车公司洗牌开始 ...
0赞
赞赏
手机版
扫码打开手机版
把文字装进口袋
返回列表
僵尸车企无法“借势还魂”了!新造车公司洗牌开始
[ 复制链接 ]
wl09222017
2023-2-17 05:35:47
你猜猜迄今为止,全国总共有多少家造车新势力倒闭了?
答案是:26家
这其中有大家听都没听过的品牌,例如正道、小猬。没错,在向阳的一面,头部新势力销量节节攀升,月销最高2万,但在向阴的一面,有很多车企被历史的车轮碾过之后,留下了一地鸡毛。
这是市场的优胜劣汰在所难免,但有一些乱象也在车圈中真实存在,比如骗补、PPT造车、骗融资等等。
2021年3月,新华社就曾发布《当前新能源汽车行业存“虚假宣传”“虚火过旺”隐忧》一文,明确指出,当前新能源汽车行业中,“企业还没卖一辆车市值就几千亿”、“虚火过旺”等问题已成为制约行业进一步健康发展的隐忧。
为了解决这种乱象,最近政府又出手了新政策,据“科技情报局”称,国内汽车生产资质不允许销售了,只能注销。蔚来成为最后一个代工模式的造车新势力,以后不会再有造车新势力。
这个消息无疑点燃了整个汽车行业,有人欢喜有人忧,在生产资质不允许销售的情况下,新能源市场肯定会新一轮洗牌,那些靠出售生产资质活下去的僵尸车企会走到绝路吗?新能源市场格局将会如何改变?我们一起来看看一张生产资质引发的蝴蝶效应。
生产资质——造车界的紫禁之巅
中国汽车行业就像一场竞赛,参赛资格就是由政府下发文件公布的生产资质。
在全国一百多家车企中,实际有生产能力的仅有那几家大的汽车集团,新造车企业想要进入,最简单的方法是用置换、重组的办法来解决,购买僵尸企业资质,“借壳”造车。
例如2017年,威马汽车就收购了大连黄海汽车有限公司;理想汽车在2019年就以 6.5 亿的价格收购力帆汽车;零跑汽车也与长江汽车合作,后来全资收购福建新福达汽车,并在杭州钱塘建立新的工厂。
虽然过程有点曲折,总归是合法合规把车子给生产出来了,可以说早期新势力们真是赶上了好时候。
相对的,现在再谈进军汽车行业,就属于生不逢时了,自游家就是个典型的案例。
2021年底,李一男创办的牛创新能源与早在2018年就拥有生产资质的大乘汽车达成合作,以代工的名义借后者的生产资质造车。
本来大家开开心心,结果2022年初,工信部就发布了《关于开展新能源汽车委托生产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委托企业和受托企业均需通过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准入。
也就是说,不仅代工车企需具备生产资质,委托代工的车企同样需要提供生产资质,业内称之为“双资质”要求。
一纸政策让怀着造车梦的李一男跌入了谷底,但这还不是真正的谷底,为了规避风险,李一男只好剑走偏锋,把亲自创立的自游家品牌“拱手相让”,“NIUTRON”、“自游家”商标均由大乘汽车注册,归到大乘名下。
李一男还对外强调牛创与大乘的关系不再是代工模式,而是深度合作,由牛创为大乘汽车提供技术支持,自游家汽车则是由牛创与大乘汽车联合打造的全新品牌。但屋漏偏逢连夜雨,大乘的生产资质偏偏在这个时候失效了。
自游家就是在这个背景下被迫暂时停止量产的,这时候再回想李一男曾说过的那句“时代比努力和天赋更重要”,就能理解了。
事实上,自2022年5月以来,政策端就已经在收紧资本收购、控股、转移生产资质的空间。原因除了入局者过多外,还有一个原因是产能过剩。
乘联会表示:“汽车行业在解决传统汽车产能过剩问题的同时,还要防止新能源汽车产能过剩。”根据乘联会数据,2021年国内有销量的乘用车企业是86家,总体产能利用率为57.93%。而在乘用车总产能中,其余企业有385万辆产能完全闲置。
在监管趋严、汽车产能过剩的双重背景下,市场确实很难再等来一张新的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
僵尸车企的“壳资源”交易
限制生产资质的出售绝不是针对新造车企业,对于那些常年在汽车行业躺平的僵尸车企,同样也起到了警醒作用。
在过去一段时间里,新能源车领域成了万能灵药,无数僵尸车企借壳复活,根据1994年颁布的《汽车工业产业政策》规定,汽车企业要生产汽车产品必须经过国家有关部门的批准并进入目录,即便是面临破产倒闭也仍保留生产资质。
因此,他们抓住了新造车企业没有生产资质的痛点,大批转卖生产资质。崔东树曾表示“几乎所有僵尸企业,多多少少都带有债务,如果一旦清退,他们的债务由谁来还?他们可以通过变卖生产资质而还清债务,把债务有效化解。”
比如2018年,一汽夏利1元转让一汽华利100%股权,交易完成后,一汽夏利将不再具备汽车整车生产资质,将无法继续从事整车生产业务。不过受让方得承诺,保证归还华利汽车应付的不低于8亿元的欠款,也就是说一张生产资质,值8亿元。
本次交易的受让方就是后来的博郡汽车,只不过在2020年,博郡汽车宣布全员待岗,而后被阿尔特收购,结局并不是皆大欢喜。如果兜兜转转让其复活,只是为了让它再次死掉,那么资本的故事和资源的匹配,或许又将占领智商的高地了。
然而并不是所有企业和产能都值得被复活,对于很多复活企业,业界并不抱以过高期待。
比如东风裕隆,去年11月挂牌启动预重整,至今没有任何投资意向。奇点汽车至今由于无法兑付欠薪,被法院强制执行,并封存了部分办公资产,其供应商为追回欠款,向法院申请其北京分公司强制破产重组。
根据《中国经济网》报道,行业中“僵尸企业”占比每提高1%,正常企业的专利申请总数降低1%,发明型专利申请总数降低0.5%,全要素生产率降低2.41%。
市场的汽车品牌足够多,但永远有优秀品牌的一席之地,而低劣品牌注定被市场淘汰,当生产资质不能售卖,那就只剩下注销这条路,这对如今的汽车市场环境来说,不见得是件坏事。
关门内卷,各显神通
眼下的新能源汽车行业如同一场豪赌,无论是已经入局的先行者,还是“被拒之门外”的玩家,在这场赌局中都未能手握胜券。
造车这个风口,每年都有新人进旧人出。感觉就是大家都要来趟趟这滩水,以为时势就能造英雄,但这个行业发展到现在,并不是人越多越好。
大家玩过斗地主的应该都知道,在游戏早期,手里的牌越多,就越游刃有余,而到了后期,手里的牌越多,意味着甩不掉的累赘也更多。
智能汽车行业也是如此,到了2023年这个节点,已经从预选赛进入了淘汰赛环节,最终市场上只会留下5家以下的新势力车企,就像智能手机行业一样,从早期的百家争鸣,连康师傅跟汪峰都要做手机,到现在只剩小米OV等等,这是优胜劣汰的结果。
新势力竞争来到了下半场,在场的选手没有一个省油的灯,如果现在入局,他们那些通过收购得到的产品,如何跟比亚迪比技术?如何跟特斯拉比营收?怎么跟蔚小理比智能?能不能活下来都是个问题。
如果花力气复活只是看它如何死掉,那无疑是对资金和资源的浪费。与其这样,不如让现有的选手开始加大马力跑起来,争取成为世界的新能源领军者。
智行观
新人不再允许上位,已经上桌的玩家排队坐好,接下来就看大家各显神通了。生产资质的停售,从一定程度来讲,意味着智能汽车行业格局已定,围城再次关上大门,下次打开,将会是另一场变革。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点评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综合
最新
热度
发表评论
wl09222017
关注
主题数60
保时捷LMDh原型车进入积极测试阶段 炬光科技发布光源模组AT02 Pro ...
阅读 4340
欧盟的半导体野心
阅读 3330
造车新势力的寒冬,来得还是太晚
阅读 2512
发布新话题
首页
讨论研究
知名厂商
我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