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发现更多内容
首页
讨论研究
知名厂商
用户名
Email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登录
立即登录
立即注册
其他登录
QQ
微信
首页
Portal
讨论研究
知名厂商
金鉴实验室官网
搜索
搜索
本版
文章
帖子
群组
用户
好友
帖子
收藏
道具
勋章
任务
广播
群组
排行榜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首页
›
「人间琐事」
›
「社会新闻」
›
花掉一套房的首付,他躲在山里偷拍动物 ...
0赞
赞赏
手机版
扫码打开手机版
把文字装进口袋
返回列表
花掉一套房的首付,他躲在山里偷拍动物
[ 复制链接 ]
九丰
2023-3-3 14:45:02
在成都房价还不太高的2005年,董磊用足以付一套房子首付的5万元,买了一个佳能的长焦镜头。
如果不是出于热爱,野生动物摄影师徐可意可能无法接受这样的工作环境——
经历了漫长的跋涉,徐可意终于在云南的一座山上,见到了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菲氏叶猴。有好几个小时,她持续暴露在野外的自然环境中,没有遮阳的棚子,也没有伞。
镜头中,猴子不停地打着蚊子。镜头外,被蚊子“集火”的徐可意也很想动手,但是她只要一动,就有可能把猴子吓跑,而后前功尽弃。
蚊子攻击中拍到的菲氏叶猴|受访者供图
忍耐,似乎是野生动物摄影师的必修课。
为了拍到珍稀动物的影像,为学术研究提供可贵的图片资料,他们常常要登山,忍耐酷夏,接受寒冷。
董磊曾经连着相机一起掉进河里和滑下雪坡,徐可意还遭遇过地震。甚至,在万不得已的危险时刻,徐可意的同伴为了维持平衡、保住性命,只能忍痛放弃相机和脚架,以至于六位数的器材掉下几十米的山坡。
而在故事的另一面,那些无法用金钱衡量的感受,一再俘获着野生动物摄影师的心。他们为拍下少有人见到的物种而狂喜,在山野间忘却“人间”的烦恼。只有真正喜欢动物和野外的摄影师,才能体会到少有人知晓的隐秘快乐。
大自然常常给予野生动物摄影师馈赠。
二月,70后自然摄影师董磊在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为珠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一线巡护员提供摄影培训。
正是在这次培训中,董磊拍到了食蟹獴,这种体型比普通家猫还娇小的动物(成体体重一般为1.5-2千克),除捕食虾蟹外,还喜欢捕食毒蛇,被称为“毒蛇杀手”。在国内,关注无名物种的自然摄影师太少,此前,董磊没怎么听说过有摄影师拍到食蟹獴。
董磊拍到的食蟹獴|受访者供图
原本,他是冲着野象谷的亚洲象去的。董磊站在一个视野开阔的地方,等待大象从林子里出来,但等了一上午,亚洲象也没有出现,反而是食蟹獴来到他的跟前。
食蟹獴沿着一根树干觅食,过了河就走掉了。董磊抓住短短一分钟的时间,拍到了食蟹獴,他的兽类影像“图鉴”,又多了一个新物种。
喜欢拍摄兽类和禽类的董磊,被朋友们称为“禽兽组组长”。他曾经思考过,为什么野生动物摄影师喜欢拍摄自然类的作品。答案是,自然摄影的题材特别丰富,拍摄结果具有不可预知性。
出发前,摄影师总是提前研究好了目标物种,摸清动物的习性,然后在正确的时间前往正确的地点。只是,万一天时、地利、人和哪个环节没有搭配好,他们就有可能拍不到目标物种。
“但是你肯定不会落空的,你肯定会有收获,这个可能就是自然影像最吸引人的一个地方。这种不可预知性很有意思。”
在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董磊还拍到了他向往已久的寄生花。这个收获“完全靠运气”:理论上,寄生花的花期去年年底就结束了,没想到,在董磊抵达的二月,寄生花仍在盛放。
开得正好的寄生花|受访者供图
在获得大自然的馈赠之前,摄影师需要付出体力、时间和耐心。
1月,徐可意前往大熊猫国家公园,拍摄野生的小熊猫。她带上了长焦相机、三脚架、手电筒和望远镜,20斤的装备随身携带。
人们对野生动物摄影师的工作怀有浪漫化想象,但实际上,寻找动物的过程枯燥且疲累。“我们一早就出发了,在海拔1000多米的山上,走了20公里。”徐可意回忆,“当时山上冰天雪地,走一步就会滑几下,身上和头发都结了冰。”
“面对这种环境,很多人已经打退堂鼓了。”徐可意也差点儿放弃,直到她在雪地中遇见了一位保洁员。
保洁员每天在山中行走,对那儿的变化了然于胸,用徐可意的话说,他们就像《天龙八部》里的扫地僧。那天,正当她想打道回府时,保洁员询问她和同伴来拍摄什么。她答,拍小熊猫。
保洁员示意道:“诶,那树上不就有一只?”
睡醒的小熊猫在舔爪子|受访者供图
“那个感觉特别神奇。”
突然的奇遇一扫此前的疲惫,徐可意像突然打了肾上腺素。“真的觉得,什么都不需要去克服了,我每次成功以后就会忘记所有的痛苦。”
在惊喜带来的愉悦感受中,她等着小熊猫醒来,吃东西,而后留下了小熊猫的影像。在寻找小熊猫的路上,她还拍到了竹林里的鸦雀,山中的小鸟和松鼠。
有时,由于保护区开放给摄影师的时间有限,拍摄目标物种的计划无法100%圆满。好在,数天的探索后,他们会对拍摄地更加熟悉,下一次前往,往往能做好更加充足的准备。
工作中的徐可意|受访者供图
与徐可意前后脚,1月底,家住上海的18岁高中生韩乐飞,也踏上了拍摄的路途。
他原定的目的地是西藏墨脱,但林芝的一场雪崩拦住了去墨脱的路。
韩乐飞改道云南,和五六位年轻的朋友们一同出发了。他们由北京的关翔宇老师带着,开车抵达腾冲的姜家寨,接着又去了盈江犀鸟谷,这是他第三次来到这条路线拍摄野生动物。
和前辈们不同,目前,生态摄影对韩乐飞还只是一个“业余爱好”。他带了一个单反机身,一只常用的500毫米的定焦镜头,再加上一些其他的装备,重量也有20斤。
韩乐飞在云南拍摄的灰燕鸻|受访者供图
观鸟过程在圈外人看来枯燥乏味,对他们却是最轻松愉快的体验。拍摄地点是机动的。在盘山路上,他们的车顺着公路走,有时停下来听听鸟的声音,又或是看见鸟浪经过,就下车去拍。如此往复,从早到晚“刷”着山谷。
这一次出行,韩乐飞在犀鸟谷拍到了前两次来云南都无缘相见的林雕鸮,这种鸟数量稀少,是国家二级保护鸟类。
和背景融为一体的林雕鸮|受访者供图
在野外,他感觉最好的时候,是看到目标物种,或拍到了一张特别满意的照片,那是一种“非常兴奋、非常有成就感”的感觉,让拍摄变成了一种“刺激”的体验。
在自然生态摄影的道路上,三位摄影师算得上殊途同归。
董磊在2004年左右进入自然生态摄影领域。
他在无锡读大学,念的是工业设计专业,毕业后进入四川大学当老师,教设计与摄影,现在仍然在西南交大设计学院任教。作为家中独子,25岁以前,董磊按照父母的期望生活,上学、成家、立业。
按部就班的人生轨迹中,始终有“一点不甘心”潜伏在他的心中。
在川大,工作不算太忙,董磊跟着学校的登山协会去贡嘎山徒步,这成为他接触自然生态摄影的契机。他喜欢拍照,一路走一路拍,自此成了以拍鸟为主的“自然摄影爱好者”。
董磊拍摄的云和鸟|受访者供图
爱好者拍摄自然的决心不可小觑——在成都房价还不太高的2005年,董磊用足以付一套房子首付的5万元,买了一个佳能的长焦镜头。
2008年,董磊和朋友们成立了“西南山地”。彼时,他们拍摄到了很多野生动植物,但苦于找不到鉴定动植物的中文图片资料。西南山地作为一个中国自然影像图库,应运而生。
2014年,他开始拍摄和制作自然类纪录片。纪录片的拍摄周期很长,动辄两年,甚至更久。
接近10年的时间里,董磊参与创作了10来部纪录片。而西南山地区,作为全球36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的其中一个,是他的拍摄题材总是聚焦的地方。
在这些纪录片中,董磊最喜欢的是《蜀山之王》。这部纪录片通过珍贵的原生在地影像,讲述了川西横断山脉的最高峰、海拔7556米的贡嘎山中,雪豹与金钱豹共生、壮观的康定木兰王与猴群季节性吃花、白腹锦鸡求偶、冰川与水源、村庄和保护区保护高山栎森林与林中松茸回馈人类保护等故事。
《蜀山之王》发布后,获得了不少奖项,两年前在CCTV-9播出之后,又重播了几次。
工作中的董磊,邹滔摄。|受访者供图
韩乐飞与自然摄影相遇在小学六年级。
他的启蒙老师是台湾自然教育专家、生态摄影师黄一峯。六七岁时,韩乐飞就被他的著作《自然野趣DIY》深深吸引。
后来,他和家人定居上海。在参加黄一峯老师举办的青少年生态摄影训练营时,韩乐飞听董磊老师讲解他和团队拍摄野生动物的故事,被深深地震撼了。他第一次了解到,这个世界上还有生态摄影师这个职业,兴奋不已的同时也下定决心,自己也要成为一名生态摄影师。
得益于父母的陪伴和支持,韩乐飞在国内的多个省份和马来西亚、加拿大、日本、斯里兰卡等国家留下拍摄的足迹。他的作品《勺水一脔》在2020年获得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和BBC共同举办的WPY(年度野生动物摄影师大赛)青少年组高度赞扬奖,后又获得首届中国野生生物摄影年赛“年度最佳青少年摄影师”奖。
韩乐飞获奖作品|受访者供图
《勺水一脔》的主角是勺嘴鹬,全球数量仅存200对左右,是全球最濒危的鸟类之一。
第一年去江苏条子泥湿地拍摄勺嘴鹬,韩乐飞的准备不够充分,自然无功而返。第二年,向前辈们请教后,他改造了一块冲浪板,可以固定相机、脚架和云台。拖着这块冲浪板,能让设备相对轻松地在滩涂上长距离移动。目标鸟一旦出现,就可以推着冲浪板,以低角度慢慢接近。
由冲浪板改造的趴拍板|受访者供图
为了拍摄,韩乐飞和父母凌晨3点从上海出发,赶在日出前后到达条子泥。下滩半小时,勺嘴鹬飞到了望远镜的视野中,但又匆匆飞走了。在几个小时的等待后,耐心给予了少年“嘉奖”,勺嘴鹬又飞回他的视野里。
“当时拍完就很喜欢,在其他地方没有看过和我这张一样的姿势。它的角度这么好,特别完美地展示了勺嘴鹬的特征。这张照片还有一个对称构图的水中倒影。”
那天,相机的快门释放次数显示了他激动的心情,他拍下了2000多张勺嘴鹬。因为过于投入,他站起来后才发现,水裤里已经灌满了海水。
距离徐可意第一次去非洲拍野生动物,到如今也有11年了。她的事业正渐入佳境。
2014年,徐可意从香港中文大学新闻系毕业,进入媒体做财经记者,而后又担任公关职务。快要30岁时,她站在人生的分水岭上,想去做一些她特别想做的事情。在这个关键的当口,徐可意去了一趟南极。
“我们平常在北京生活,路很拥挤,吃饭要排队,到处都是人。但是在南极,你见不到人,就活在动物中间。南极遍地是企鹅,水里面有鲸,冰山上有海豹,是一个特别纯粹的野生动物世界。”
大步向前的金图企鹅|受访者供图
这一趟旅程坚定了她的信念,她决定,做野生动物保护和科普相关的职业。
当然,这也不是脑袋一热做出的决定。离开媒体的时候,徐可意已经是一名“小有名气的摄影博主”,也有不少客户。2018年,她成为全职野生动物摄影师。小时候,她梦想成为战地记者,如今,她把镜头对准了野外的动物。
新闻专业出身,让徐可意具备几个优势,“很会收集资料,很会与人交谈,很会输出,这三点是能够帮助野生动物摄影的。”恰到好处的文案能描述影像拍摄时的情境,传达动物之间的情感,让观者得以进入摄影师拍摄的场景。
徐可意喜欢拍哺乳动物和鸟,喜欢那些能显示鸟的生存环境,流露着情感的照片,“可能跟我是女性有关系,会更加感性一些。”
黑鸢好不容易抓的鲫鱼,掉了。|受访者供图
在野外“出没”快要20年,对于“野外危不危险”这个问题,董磊的回答是:危险无处不在,摄影师要学会回避危险。
在野外工作,摄影师既要开车,又要徒步爬山,所以肯定要做好防护。出发前,摄影团队会买好保险,项目负责人也会常常叮嘱安全事项。对于拍摄危险系数太高的镜头,就把握住一个原则——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互相信任的队友或护林员向导的帮助,在危险的环境中变得极为重要。
护林员会给摄影师指路。山上有陡坡,泥土也松软,脚下太滑时,护林员常常能拉摄影师一把。此外,男性的核心通常比女性更加稳定,肌肉力量更强,他们踩过的地方更稳固,在山上,徐可意可以沿着男摄影师走过的路往下走。
天气也会带来危险。成都以西一直到云南、西藏,夏天的山区有山洪和泥石流,山上有石头掉落。遇到雨天,纪录片摄制组就原地休息,不开夜车,不转场。到了冬天,山路结了冰,就要把防滑链用上。
云南怒江,装了防滑链的车|受访者供图
最后才轮到动物。董磊说,“豺狼虎豹你是不大见得到的了,万一见到,它们也怕人。而在低海拔的地方,最危险的是毒蛇和毒虫。还有一个原则性的事情,自己不要去作死。我们严格规定,在野外不准自己采蘑菇和所谓野菜。”
在城市里,董磊几天就“待不住”,他更喜欢到野外去。
正如年轻人中流行去野外徒步,在他看来,这种对自然的喜好写在人类的基因里,“但是我们这类人的‘返祖意愿’可能更强烈一点,走进自然、回归自然的欲望会更强烈一点。”
这些年,董磊在野外拍摄并制作野生动物科普内容,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回想20年前,成家立业,买房买车,那时,他多少有些焦虑。某种意义上,他在自然中寻找人生的答案。
“人活着真的是为了这些吗?十几年的拍摄,我想通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没有钱你连拍摄的设备也买不起。”董磊补充,“但完全是冲着钱去也没什么意义,因为你在拍摄的时候能获得大量不能用钱来衡量的东西。”
韩乐飞喜欢野外的氛围。在野外,他能放空自己。“每次去野外拍动物或自然风光,就感觉进入了一个平行世界,在那里,这个世界所有的烦恼都消失不见了。”
在野外的韩乐飞|受访者供图
纯粹的热爱,似乎是这些自然摄影师们的共性。
如是生活问徐可意,当野生动物摄影师需要天赋吗?
她回答,爱好就是最大的天赋。董磊也认为,自然摄影的工作必须由兴趣推动。摄影师首先要喜欢自然影像的拍摄,喜欢动植物,只有全身心的投入,才能在影像上有好的表现。
他们的热爱,当然也得到了回馈。
这些年,董磊和团队拍摄的多部纪录片在CCTV-9播出。除了纪录片获奖、发行海外,以及认识许多“高大上”的合作伙伴外,董磊的成就感还来源于学术。
他在珠峰吉隆县拍到了亚洲胡狼,在唐家河保护区拍摄到灰冠鸦雀。“你想想,中国14亿人里头就没有几个人见过,全世界见过它们的人加在一起也很少。”这两次拍摄结束后,他都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期刊上发表了学术论文。
灰冠鸦雀|受访者供图
徐可意的感受和董磊一致,获得中国野生生物视频年赛的奖项时,她第一次见到自己喜欢的中国野生动物摄影师奚志农——他是中国第一代野生动物摄影师,也是“野性中国”工作室的创始人。“拿奖肯定很有成就感,有一些作品可以被用到学术上,我也很开心。”
谈到未来的规划,韩乐飞准备出国攻读野生动物保护或生态学专业。“本科就是打好基础,关于野外或物种本身的知识很重要。单纯拿相机去拍,和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去拍,结果肯定是不一样的。”
新疆阿勒泰的岩雷鸟|受访者供图
本科结束后韩乐飞计划继续攻读野生动物电影制作专业,甚至已经锁定将来要报考的院校。
即便已经获奖,他认为,“在自然摄影领域,我只是刚刚起步而已。只看国内,我觉得同龄人里也有比我水平高很多的同好。”
“希望学成归来,能为中国的野生动物保护和生态摄影事业增添光彩。”
在出行阻碍消失的当下,董磊和他的团队慢慢行动起来,开始拍摄前年就在策划的项目。每次出门拍摄,他离家的日子不超过三周,“二十天左右,我就必须要回成都一次,把家里面料理一下子,直到确保家里老的小的都没有问题,我再出发。”
董磊此前拍摄中,临时搭建的帐篷|受访者供图
徐可意平均一个月出行一次,每次7-10天。不出门的日子,她在家对拍摄计划进行调研,也和品牌进行商务对接,协助年轻摄影师实现商业化。在有点“卷”的工作节奏中,她每周抽一天陪家人。
今年夏天,韩乐飞也会按计划出行。入学后,他还会继续深入野外,带回来自大洋彼岸的野生动植物影像。
而这正是生态摄影师的常态,在野外,或是在去野外的路上。
(封面图由董磊提供。)
作者丨李敏
编辑丨桑桑
出品丨如是生活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点评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综合
最新
热度
发表评论
浏览过的版块
「LED行业信息」
九丰
关注
主题数869
日本船只非法进入我钓鱼岛领海,中国海警驱离
阅读 4297
清明节“打虎”!光大集团原董事长李晓鹏被查,退休已有一年
阅读 4098
波士顿动力新年炸场!体操式落地把人类给整不会了
阅读 3893
发布新话题
首页
讨论研究
知名厂商
我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