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济增长三驾马车的角度,1978 年以来,中国 GDP 增长的来源都是消费和投资并举,投资成为宏观调控的核心。消费对 GDP 的带动作用相对稳定,投资的弹性相对就比较大。世界金融危机之后的 2009 年,疫情中的 2020 年,投资都贡献了大部分的 GDP 增量。
从 1978 年以来,消费和投资对 GDP 增长贡献度的中位数分别是 56.9% 和 41.1%,从国际比较的角度看,中国投资对 GDP 的拉动地位是偏高的。欧美发达国家,消费对于 GDP 增长的贡献度,一般都会在 80% 左右。
换一个角度,中国第三产业也就是服务业的占比相对也比较低。最近三年,服务业对 GDP 的贡献率整体有比较大的收缩,2022 年回落到只有 42%。像美国这一类的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增加值甚至能够占到 GDP 贡献度的 80%。
也就是说,中国现在的产业结构,是一个典型的生产型社会。生产型社会典型的特征就是投资对于 GDP 增长的贡献度偏高,投资主要带动制造业,因而第三产业的占比也相对较低。
我们知道,如果不考虑进出口情况,一个国家的投资来自于储蓄,消费之后剩下的资金即为储蓄,储蓄的总量等于投资。问题是中间的杠杆,高储蓄必然带来高投资,但高储蓄不必然带来高杠杆。从储蓄变成投资,要经过金融市场,如果储蓄直接参与股市增发,这属于直接融资,就没有杠杆,但如果经过银行,银行作为债务放大器,就会放大社会杠杆率。
因为总投资等于总储蓄,当投资的大部分来源是银行放大的杠杆债务,这同样意味着直接融资不足,也代表着储蓄端大量的资金闲置空转。中国现在的情况就是高储蓄与高杠杆并存,同时还伴随着大量的资金空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