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0赞
赞赏
手机版
扫码打开手机版
把文字装进口袋

论文致谢写好友、恋人、猫咪,“没有技巧全是感情”

lemoncy 2023-5-25 11:52:13



上排左起:北京交通大学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专业朱若凡、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学工程专业学生杨守志、上海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张宇
下排左起:上饶师范学院化学专业学生李飞翔、武汉工程大学会计学专业学生吴亮、中国人民大学传播学专业王一凡
这届年轻人的毕业论文致谢里,都写了谁的名字?这是团中央微博号近日发起的话题征集。评论区中,有人说自己把偶像周杰伦写到了硕士论文里,有人感谢自家猫,还有人感谢自己的头发……花样致谢的背后,有哪些美好的青春故事?中青报 · 中青网记者采访了一些应届毕业生,邀请他们讲述对恩师的谢意、对青春的缅怀,对梦想的求索。
那些没说出口的感谢,都藏在毕业论文中
论文致谢中出现形形色色的人物,已经不再新鲜。被致谢的一方,还可能是一只动物,一顿美食,甚至是现实中不存在的人物。前不久,网友 @青杳 晒出的致谢,引来很多围观。
这位网友把爱宠和美食洋洋洒洒地写在醒目的位置:" 感谢宿舍区的每一只小猫咪,治愈我很多不开心;感谢每一本我看过的小说,文字是我的乌托邦;感谢牛肉火锅,给了我很多次满足的喟叹;感谢傍晚好看的晚霞、校道上洒下绿荫的大树、偶尔跟朋友在操场散步的夜;感谢学校桥头的关东煮、瑞二的米线、达理的烧腊…… "
另一位年轻人在论文致谢中幽默地调侃道:" 感谢我的头发,依然顽强的在我头上!" 还有人感谢周杰伦—— " 在我每一个奋战实验、焦灼难安的时刻,是他天马行空、人间天籁的音乐抚平我的焦躁。"
看到这些致谢,北京交通大学语言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王靖雨感受到特别的温情," 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写致谢的年轻人能够体察细微之处,去感受人世间的‘小美好’‘小确幸’,说明写作者是具有同理心的。同时,这些致谢能够引发更多的人共情,体现了我们这个时代对情感表达的开放和包容。"
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新闻与传播系副主任刘文红教龄超过 20 年,据她观察,以前学生们写致谢,感谢最多的是老师、家人和学校。现在,00 后作为移动互联网 " 原住民 ",有着强烈的自我表达意愿,更加追求个性化的表达体验。他们越来越敢写,不仅致谢的篇幅越来越长,感谢的对象也不仅限于人物。
前不久,刘文红参与评选优秀毕业论文时发现,许多学生喜欢把亲朋好友、恋人的名字写在致谢里,将其视为对好友亲人的 " 郑重感谢 " 和 " 浪漫表白 "。
" 我读本科时和他相识,那时毕业论文中写的是‘感谢师兄’,后来,我写硕士论文时,变成了‘感谢男友’。" 网友 @小胖妞 晒出的论文致谢里,记录了她和男友相知、相恋的全过程," 他的硕士和博士论文中同样写了我,从‘感谢师妹’变成‘ thanks for my wife ’ "。在这位网友看来,恋人要共同进步,相互激励,才会有更长久的未来。许多人在此评论下跟帖说," 见证了一场双向奔赴的爱情 "。
刘文红告诉中青报 · 中青网记者,一些年轻人的致谢很有创意,甚至还会提到 " 未曾出现的爱人 "。中国计量大学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唐宇菲就写道:" 感谢大学四年都没有出现的男朋友,得以让我认真学习,写完论文。"
看到这群年轻人 " 别出心裁 " 的致谢,刘文红感同身受,她说,这恰恰说明这届年轻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教育渠道的多元化,让 00 后们思想更加活跃,喜欢创新,表达的情感真挚又动人。
他们的闪光青春,被刻进论文末尾的致谢里
杨守志今年 22 岁,是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博士二年级的学生。他在本科论文致谢中,讲自己曾经是一名留守儿童,很早就入校,但是 " 早入学 " 并没有带给他旁人想象中的 " 年龄优势 ",相反,他很受困扰," 学业跟不上,身边知心朋友少 "。读本科时,杨守志结识了多位好友,他们一起做项目、打比赛、熬大夜。4 年后,虽然大家奔赴到了不同的领域,但是那份同窗情被写进致谢里,他感谢好友的包容、理解、互助,很多瞬间被深刻地印在了记忆深处。
在写致谢时,武汉工程大学会计学本科毕业生吴亮全篇用了文言文。" 遥思初来之时,四时光景,终不复矣。然四载之间,相遇相知,相熟于心,工大之草木楼室亦系情思…… " 在他看来,大学的每一寸光阴和草木都寄托了 " 情思 ",更重要的是,在美好的时光中,吴亮遇见了继父," 亦真心相待,为子操劳 ",他把这几个字写到了致谢中。吴亮说,继父视自己为亲生孩子,一直鼓励他坚定、自信,大胆地去尝试新鲜事物,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填补了吴亮缺失的父爱。
" 光影在实验室的窗前流转,很多次推开门,偶然透过落地窗的一瞥,远方的地平线上,橘子正跌进迢迢星野。" 上海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毕业生张宇在硕士毕业致谢论文里用暖色香甜的 " 橘子 " 来形容自己求学的时光——从早到晚,在实验室坐冷板凳、搞研究,看着太阳一点点落下,最后像橘子一样沉入到夜幕之中,又好像奔赴自己的星辰大海。
在一次次披星戴月中,张宇给自己定下了矢志不渝的人生目标——攻克卡脖子的技术难题。读研究生时,他研究的是航天发动机的一个小部件,今年 9 月,张宇将前往北京大学继续深造,这次他的研究方向稍有变化,改为与芯片研发相关,即便这是国家技术难题之一,他在致谢里表示 " 而今万般熙攘化清风朗月,前路漫漫,亦不再畏惧 "。
" 写致谢没有技巧,全是感情 "
"2022 年年末,我写论文时正值重庆疫情高峰,您在半夜指导完论文时说:诗韩,如果过年回不去重庆,就来我家过年吧,不用担心。"" 有一次差点被误会时,您的第一反应是:我相信诗韩。"" 国家奖学金公示时,您在朋友圈中为我写下祝福…… " 这是天津商业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硕士毕业生李诗韩在致谢中写下的片段。
作为李诗韩的导师,天津商业大学管理学院教师邢博没想到这些小事竟然被学生记了这么久。李诗韩是邢博的第一位研究生,目前,李诗韩被南开大学拟录取,将在 9 月开启博士生涯。" 我看完致谢,很感动,为学生感到骄傲。平心而论,老师给予学生专业上的指导是有限的,更多的是帮学生开阔视野。"
" 现在学生的致谢普遍变得细节化,寥寥几句读下来,画面感就出来了。" 刘文红认为,学生借致谢这一 " 窗口 ",回顾总结自己的求学生涯,再次体会校园带来的亲情、师生情、爱情、同窗情等情感连接。刘文红平时和学生交流时,有的学生对她说:" 致谢,是我行文两万多字中最温柔的两千多字了。" 也有学生说:" 写致谢没有技巧,全是感情。"
当然,并非所有的老师都赞成把毕业论文致谢写得像自传。在王靖雨看来,致谢是学术研究作品的结尾,整体基调应该偏向于学术风格,致谢内容应该与研究内容互为补充。
相较于致谢中的个人情怀,王靖雨更关注致谢中写学术作品产生过程中的细节故事。王靖雨回忆,自己的博士毕业论文里,首先感谢的是 " 知识本身的有趣,促使自己不断向前探索。" 她希望,未来能看到年轻人在致谢里多写写 " 我为什么要做这篇文章的研究?我是怎么做这篇文章的研究的?在研究的整个路途当中,是谁在帮助我?还有哪些问题仍在求解?"
当然,王靖雨同样乐于见到藏在论文致谢里的 " 新时代的新表征 "," 寥寥数语背后的真情流露。" 在很多论文致谢里,她都能看到时代给这届年轻人的专属烙印," 那是一种富有创造的精神气质 "。
来源:中国青年报
爆料、维权通道:应用市场下载 " 晨视频 " 客户端,搜索 " 帮忙 " 一键直达 " 晨意帮忙 " 平台;或拨打热线 0731-85571188。政企内容服务专席 19176699651。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