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发现更多内容
首页
讨论研究
知名厂商
用户名
Email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登录
立即登录
立即注册
其他登录
QQ
微信
首页
Portal
讨论研究
知名厂商
金鉴实验室官网
搜索
搜索
本版
文章
帖子
群组
用户
好友
帖子
收藏
道具
勋章
任务
广播
群组
排行榜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首页
›
「人间琐事」
›
「社会新闻」
›
101 岁杨振宁“露面”西湖大学:立德立功立言我做得还不 ...
0赞
赞赏
手机版
扫码打开手机版
把文字装进口袋
返回列表
101 岁杨振宁“露面”西湖大学:立德立功立言我做得还不坏
[ 复制链接 ]
0752kqz
2023-5-29 10:52:18
" 他的人生和学问犹如峰峦起伏,蕴藏无数深壑与幽谷的雄山峻岭。"
5 月 27 日,西湖大学湖心讲堂特别呈现中国文化书院 " 汤一介当代学人讲座 " 第二讲,我们走进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杨振宁的人生。
香港中文大学荣誉院士、中国文化书院导师陈方正博士担任主讲人,以《杨振宁和他的世界——锋芒、幸运、冲突与融合》为题,讲述杨振宁百余年传奇人生故事。理论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蔡荣根,量子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潘建伟展开评议,通过多维视角呈现了一名享誉世界的物理大师的风貌。
我们跟随三位学者,通过几个关键词,一同回顾这场讲座为我们呈现的伟人侧面——
关键词 1:治学之道
1957 年,杨振宁因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原理与李政道一起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提出的 " 杨-米尔斯规范场论 " 是 20 世纪物理学最为重要的成就之一,陈方正在讲述中说,这个理论在后来至少促成了 6 个诺贝尔奖的诞生。
" 在科学贡献和成就上,杨先生是可以跟 6 个人相提并论的,这 6 个人就是狄拉克、海森堡、普朗克、爱因斯坦、麦克斯韦尔、牛顿。" 陈方正说。
潘建伟在分享中提到,杨振宁的治学之道一直让他深受启迪。
" 做学问,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同时也是正在快速发展的方向。" 潘建伟说。
在芝加哥大学攻读博士时,杨振宁有一段时间做实验物理研究,但最后他发现自己不擅长实验,后来,在爱德华 · 泰勒的建议下,他开始专心研究更合适自己的理论物理。
1949 年,杨振宁听到时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院长奥本海默关于量子电动力学重整化的演讲,产生了去普林斯顿工作的想法,但到了那里,他发现这一领域的主要问题已经被解决,于是转而去开辟另一个正在发展中的方向。
" 学术品味 "(taste)是另一个在讲座中被数次提及的词。
对于数学和物理之美的追寻贯穿了杨振宁的整个科学生涯。" 对杨先生来讲,对称性是一个非常美的东西,是他物理生涯的主旋律。" 潘建伟说。
" 杨先生虽然自己是粒子物理出身,但他的物理是非常宽广的。" 陈方正说。
杨振宁在《晨曦集》中提到,20 世纪理论物理学的主旋律是量子化、对称性、相位因子,他认为,21 世纪的物理学被各种应用问题主导,缺乏了些诗意和哲学品质。
" 杨先生认为,21 世纪基础物理学的革命可能发生在天文学和基础物理学交叉的领域。" 蔡荣根说。
关键词 2:文化烙印
陈方正提到,自己曾心血来潮问杨振宁 " 一生之中对你影响最大的,不会就是孔子吧?" 杨振宁毫不犹豫地回答:是的。
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究竟是因为什么?陈方正和杨振宁曾激烈讨论这个问题,陈方正回忆,杨振宁答得很干脆,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加上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在杨振宁身上,有中国传统文化深深的烙印。
在为本次讲座录制的视频致辞中,杨振宁没有谈科学与物理,而是谈了他对人生意义的理解,谈了中国文化对自己、对国家的深远影响:" 这个中国文化传统几千年了,是要讲做人的原则。是什么呢?是立德、立功、立言。这个德、功、言,功是什么定义?言是什么定义?几千年来也有改变。这个德是什么呢?从来没有解释。"
杨振宁说:" 我想,德者,就是做人的原则。如果要给自己打分数,这德、功、言,我自己觉得我做得还不坏,而且呢,是非常中国式的。我是从很早对中国就是很乐观的态度,我想 80 年代 90 年代我就是很乐观。我想这个所以乐观的地方,是因为中国文化传统对于今天的中国的影响,是非常之大。"
讲座最后,杨振宁先生专门为西湖大学亲笔题赠,西湖大学校董、西湖教育基金会理事长陈越光先生作为代表将这一珍贵礼物赠予西湖大学,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接受赠礼。
在题词中,杨振宁谈到了良渚文化:" 五千年前,西湖人发展出抽象的几何的宇宙观,集艺术、哲学、天文的理念,而创建出天圆地方说、玉琮文化。今天西湖人誓言将继续发展此西湖文化。"
关键词 3:家国情怀
杨振宁曾表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贡献是帮助改变了中国人自己觉得不如人的心理,帮助中国人的自信心增加了。
50 年代前后,很多在美国留学、工作的中国科学家选择回到中国,当年,杨振宁在抉择时面临了巨大的压力和痛苦。
" 杨先生一直心系祖国。1971 年在中美关系没有解冻的情况下,他承担了较大的风险回到中国,受他的影响,一些美籍华人学者纷纷回国探访。" 潘建伟说。
讲座上,陈方正展示了一封特殊的信件。
杨振宁的至交邓稼先比他早半个世纪回国。1971 年,杨振宁回国临别时收到邓稼先的来信,信中写道 "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 ",意思是二人虽然在不同的地方,但殊途同归,都为祖国做出了贡献。
" 在香港回归之前,他不愿意从英国人手里边接受荣誉学位,所以他接受香港中文大学的荣誉学位是在回归之后。" 陈方正说。
杨振宁 85 岁时候的文集叫做《曙光集》,95 岁时候的文集叫做《晨曦集》,都是表明他认为中国已经度过了积贫积弱、任人欺侮的漫漫长夜,即将见到旭日东升了。
关键词 4:奖掖后人
" 今天有许多同学在听这场讲座,可能会觉得前面的理论讲得太抽象了,太难懂了,但是杨先生曾经对我说过‘对于你们年轻人来说,听这样的报告不一定马上就能有所收获,但也许在将来某个时刻,你会发现你以前所听到的会影响你的一生。’ "
潘建伟对杨振宁的这句话有着亲身体会。他对自己研究方向——基于光与冷原子的量子物理与量子信息——的兴趣,起源于 1992 年和 1995 年的两场研讨会,那时,刚刚与杨振宁结识的潘建伟还是中科大的一名学生。
杨振宁推动了国内多所科研机构的成立,始终致力于为中国培养和延揽优秀人才。
1983 年,杨振宁在香港发起创立中山大学高等学术研究中心基金会,24 年间,基金会资助金额累计达 2000 余万港币,资助基础研究项目数百个。
1986 年,他推动创建南开大学数学研究所理论物理研究院。
1997 年,他接受了清华大学的聘书,借鉴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经验,推动成立了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后来引进了姚期智、翁征宇、王小云等著名学者。
西湖大学的落地生根,也离不开杨振宁的支持和鼓励。
2018 年 10 月 20 日,杨振宁站在了西湖大学成立大会的舞台上,他担任西湖大学董事会名誉主席,和其他几位嘉宾揭开了西湖大学的匾额。
在西湖大学筹备前期时,施一公就找到杨振宁,讲了自己办学的目标和想法,杨振宁 " 表示支持,建议我们充分预估困难,鼓励我们团结一致向着目标前进 "。
在成立大会第二天的顾问委员会会议上,杨振宁全程出席,跟大家一起讨论问题。杨振宁对教师队伍的质量非常看重,他强调说,西湖大学在制定长聘教授评定标准时,一定要严格把关。
他告诉施一公:" 如果年轻 30 岁,我也会加入西湖大学!"
来源 | 潮新闻
责编 | 吴瑕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点评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综合
最新
热度
发表评论
0752kqz
关注
主题数633
外交部:中方欢迎美国国务卿布林肯访华
阅读 5345
民众撤离后俄增兵赫尔松,乌军将领:“最重磅战役”即将爆发
阅读 4388
打投诉电话、去银行“闹事”:提前还贷的人能有多拼?
阅读 4076
发布新话题
首页
讨论研究
知名厂商
我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