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发现更多内容
首页
分类
目录
索引
标签
酷站
用户名
Email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登录
立即登录
立即注册
其他登录
QQ
微信
首页
Portal
讨论研究
知名厂商
金鉴实验室官网
搜索
搜索
本版
文章
帖子
群组
用户
好友
帖子
收藏
道具
勋章
任务
广播
群组
排行榜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首页
›
「金鉴专栏」
›
「车规AEC-Q102」
›
给造车新势力代工的那些车企,最终会成“弃子”吗? ... ...
0赞
赞赏
手机版
扫码打开手机版
把文字装进口袋
返回列表
给造车新势力代工的那些车企,最终会成“弃子”吗? ...
[ 复制链接 ]
在涅诒
2023-3-25 02:35:45
前不久,坊间有消息指出:蔚来汽车位于合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江淮蔚来工厂,已陷入停产状态,有部分离职员工也证实了蔚来工厂停产的情况。更有行业人士猜测,蔚来与江淮或将就此“分手”。
尽管蔚来汽车回应称,江淮蔚来制造基地目前处于正常生产运转状态,同时部分产品已进入技术平台切换期,工厂正在为新平台车型导入做相应的生产准备。江淮汽车也发布了公告,力破与蔚来“分手”的传闻。但一时间,业内关于新能源汽车代工模式的质疑声再次掀起。
大家都知道,代工模式在手机行业被运用得炉火纯青。包括苹果公司在内,有不少手机品牌都会选择通过代工或者半代工的模式,生产手机,将最“吃力不讨好”的组装业务给外包出去。
可在路上跑的汽车,通常关乎车主生命安全。因此也有行业观点认为,汽车制造不能像手机一样简单粗暴,供应链、生产线都应该牢牢掌握在车企自己手中,从而提高品质管控能力。
事实上,经过了几年的发展,小鹏、零跑等部分新势力品牌,已经“抛弃”了原有的代工模式,自建工厂车间造车。那么,始于新势力的汽车代工模式,最终是否会被彻底终结?蔚来汽车与江淮之间的结局最后会如何?
「01 」
边缘车企靠代工“喘息”
谈及新势力与代工车企间的合作,给人的第一印象是门不当户不对。
一边是重视场景营销、客户运营,有着超前造车理念,强调科技感、智能化的新兴造车品牌;另一边是定位、品质平庸、缺乏创新创造能力,在行业赛道上逐渐掉队的边缘化车企。
但汽车行业观察者Jerry却认为,如果回顾二者最初“结合”的契机,则不难发现新势力品牌与代工车企之间,非但是门当户对,而且是各取所需。要知道,造车新势力诞生之初,其“高端”的定位并不被市场认可。
“作为只有理念,毫无造车经验的新品牌,资质成了新势力最迫切解决的问题。”
Jerry 坦言,一开始,新势力品牌由于缺少一纸“准生证”,造车只能通过“借腹生子”的方式“曲线救国” 。
然而在当时,行业主流车企拥有较高知名度,产品不愁没有销路,加上打心眼里瞧不起新势力品牌,不认可新势力造车的诸多理念,自然不可能为新势力品牌代工造车提供帮助。
于是,新势力品牌能够找到的代工伙伴,往往就只有行业知名度、口碑一般,产品销量有限,产能严重过剩或是已经深陷危机、面临破产的边缘主机厂。有的车企甚至没有多少乘用车造车经验,主打产品为商用车。
2017年,海马汽车与小鹏签订代工协议。然而,也就是在这一年,汽车业务走向下坡路的海马,正濒临破产危机。有媒体报道,当时的海马只用21个月就亏掉了6年所攒下的利润。
而在给蔚来代工造车之前,江淮就一直笼罩在销量、利润下滑的阴影中,只能靠着每年数十亿的新能源汽车补贴,维系业绩增长。
品牌旗下产品口碑,也在经历了一次质量危机之后,备受消费者质疑。
至于手握“双资质”的长江汽车,在给零跑代工前,也已经传出经营危机。新能源乘用车产品始终无法实现大规模生产、销售。公司旗下的主力产品,绝大部分是新能源商用车。
“虽然代工的都是边缘车企,但却是当时新势力实现造车、产品快速上市的唯一手段。而深陷经营危机的边缘车企,也靠着代工业务快速将自己拉回安全线内,甚至已经将代工当成主业,像海马、江淮,近几年在乘用车市场存在感、声量都很低。”
Jerry称,尽管代工处于“产业微笑曲线”的底端,利润不及研发、销售两端高。但微薄的利润,还是足够让被市场判了“死刑”的车企,改判“缓刑”。代工四年间,海马亏损收窄。
2019年起,江淮汽车年报中归属上市股东的净利润开始回正,并呈逐年增长态势。
在此后三年间,蔚来汽车分别向江淮汽车支付约4.41 亿元、5.32 亿元以及7.15 亿元,近三年累计支付约16.87亿元。
然而,大部分代工车企之所以不再执着于自有新车研发,全力做代工,一是代工利润不足以支撑研发投入,二是安于现状,笃定给新势力代工,只要产品销量足够好,新势力有饭吃,代工车企也一定会有粥喝,逐渐丧失危机意识。
但小鹏、零跑与海马、长江“分手”似乎又让代工车企看到了危机的存在。那么,是什么原因,让新势力决定与其“包养”的代工厂分道扬镳?新势力与代工车企之间,藏着什么不为人知的利益冲突呢
「 02 」
“代工伙伴”本质是竞争对手?
“新势力一旦赚了钱,有能力通过收购方式获得造车资质,就会抛弃代工厂。 ”
在手机行业,代工模式颇受品牌厂商认可。就连苹果公司,也选择将最吃力不讨好的手机组装环节,外包富士康、和硕等代工厂。那么,为何到了汽车行业,代工模式的争议会如此之大?
汽车品质主管张涛(化名)表示,
尽管都是制造业,但生产手机与造车,还是有很大的差别。首先,与智能手机只有几十个、上百个零部件不同,制造一台汽车动辄要几千、上万个零件,牵涉几十家零件供应商。
“一台汽车涉及的零部件利润层级多,如今,有很多车企都在做供应链垂直整合,为的就是让更多的利润掌握在自己的手里,优化成本应对汽车行业日益激烈的价格战,并提高利润空间。 ”
张涛透露称,如果品牌通过代工造车,则意味着零部件采购假手于人,供应链管控不是自己说了算,采购成本难以有效控制。
其次,代工费也是一笔大支出。尽管代工是将最苦最累的活,以较低的价格外包出去,但代工厂也赚走了一部分利润,从而导致生产成本高于同行。
因此,为了保住单车利润,采用代工模式造车的新势力,产品定价势必会比自产自销的车企,要高出那么一大截,并削弱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至于代工造车最大的痛点,莫过于品牌在产品制造环节,丧失了部分话语权,品控难以得到充分保障。即便代工造车的新势力品牌,都声称负责品控环节,但由于负责代工的都是边缘车企,仍然很难打消用户对于产品质量的疑虑。
就连已经摇摇欲坠的威马汽车,其创始人沈晖也曾坦言,如果选择代工生产,他会天天睡不着觉。
“之前不是还有消费者质疑,江淮代工的蔚来很掉价嘛。虽然只是产品组装工厂,但是代工厂的口碑,其实是与新势力品牌深度绑定在一起的,不是抠尾标就能解决。”
然而,张涛强调说,以上这些,只是新势力品牌选择“抛弃”代工厂的一部分原因。
更深层的原因,是代工车企与新势力品牌,存在一定的商业冲突。更直白一点说,是代工车企与新势力其实是有竞争关系的同行。而这一点,与手机代工模式完全不同,“富士康是代工厂,它可没有自己的手机品牌。 ”
张涛解释道,给新势力品牌代工的边缘车企,原先都拥有自己的汽车品牌和产品,只不过销量不好,经营受困,才沦落到给人代工。尽管新势力品牌负责产品研发工作,但在投放生产时,部分技术免不了会被代工车企“逆向”吸收。
更何况,为了更好地导入产品,新势力不惜投入重金,协助代工的车企升级车间,提高生产线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而类似的投入、技术,后续难保不会被代工车企,用在自家的新产品上。
如果说,新势力最开始是因为没有“准生证”才与代工车企合作造车,好让自家产品快速上市,那么,新势力一旦有机会通过收购破产车企获得造车的资质,一定会毫不犹豫“抛弃”对方。
毕竟,任谁也不想花大价钱,培养自己的同行对手。更不会真金白银、无限度的给对手升级“装备”好与自己竞争。
至于说给新势力造车“垫脚”的代工厂,若能被收购再好不过,否则就只能打回原形,自力更生了。
「 03 」
边缘“代工厂”出路不多了
那么,被新势力抛弃的代工厂,如今怎么样了呢?
今年1月,已经与小鹏终止代工合作的海马汽车,发布了2022年业绩预告,其前三季度的净利润亏损,已经达到了1.95亿人民币,相较同期水平下降了14.04%,依旧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
2022年,海马汽车销量为2.44万辆,同比下降17.35%。其中,12月销量仅为2129辆,同比下滑5%。代工业务终止叠加销量下滑,如今的海马汽车,“回春”机会可以说十分渺茫。
至于曾经给零跑代工的长江汽车,如今已经破产。怪不得有网友直言,一开始就被理想收购的力帆,才是边缘车企里头,命最好的一个。或许也是看到这样一个个血淋淋的例子摆在眼前,江淮正拼命“握紧”蔚来汽车的手,避免自己成为弃子。
江淮最新公告显示:2022年,公司预亏达到了14.37亿元,然而就在去年12月,江淮汽车宣布将斥资 17.04 亿元,购买安徽蔚来持有的资产包。此举也被业界认为,江淮想要进一步加深与蔚来的捆绑。
而除了蔚来之外,江淮的Plan B似乎还有不少。2022年6月,首台大众安徽白车身正式下线,展示了江淮与大众合作项目的不断深化,更不难看出,江淮在大众在华电动化进程中,表现十分积极。
而除了对蔚来、大众“左拥右抱”之外,最近更有消息指出,江淮瞄准了“问界模式”,试图跟曾经的小康厂——赛力斯抢饭吃,因此也被不少网友誉为汽车行业里的“海王”。
尽管在乘用车领域,江淮自有品牌声量表现一般,但在商用车领域,江淮则是牢牢抓住自身的市占率优势,并投放了不少新的商用车型。然而以上的一切,也都不难看出江淮缺乏一定的安全感,不愿意让自己成为纯代工厂。
事实上,每当行业有声音质疑汽车代工模式是否可行时,都有人搬出“代工皇帝”麦格纳说事。只不过,麦格纳代工的都是奔驰G级、宝马Z4等产品小众、价格高昂、经济性好的“奢侈品”。
与边缘车企代工普通消费级新能源车,有着本质上的差别。如果说奔驰、宝马找麦格纳代工造车是因为有更好的外包经济性,那么新势力品牌找边缘车企合作,更多只是无可奈何罢了。
【结束语】
其实,在给新势力代工的几年时间里,边缘车企本可以获得喘息的机会,梳理研究自有汽车品牌未来的规划以及营销的打法,甚至能从中汲取新的技术、理念,反哺自家产品研发,或许还有东山再起的一线生机。
然而,很可惜的是,没有一家这么做。唯一有较强危机意识的江淮汽车也只是抓紧时间“左拥右抱”罢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点评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综合
最新
热度
发表评论
在涅诒
关注
主题数101
如何使用工业树莓派做ython的PWM控制
阅读 5182
人脸识别还要蹲车外看摄像头?小鹏致歉:已下架第三方应用 ...
阅读 3110
1月销量惨淡,特斯拉是如何通过降价给国产新能源挖坑的 ...
阅读 3027
发布新话题
首页
分类
目录
索引
我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