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发现更多内容
首页
分类
目录
索引
标签
酷站
用户名
Email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登录
立即登录
立即注册
其他登录
QQ
微信
首页
Portal
讨论研究
知名厂商
金鉴实验室官网
搜索
搜索
本版
文章
帖子
群组
用户
好友
帖子
收藏
道具
勋章
任务
广播
群组
排行榜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首页
›
「行业趋势」
›
「LED行业信息」
›
芯片折叠
0赞
赞赏
手机版
扫码打开手机版
把文字装进口袋
返回列表
芯片折叠
[ 复制链接 ]
六月殇浮华落月f
2022-9-7 17:16:06
图源:图虫
半导体市场持续分化。
作者:倪雨晴 编辑:张伟贤
“这款芯片很难订到货,我联系原厂都没找到,你能帮我找到货吗?”在近日深圳的一场电子展上,不时会听闻此类问询,缺芯的焦急感瞬间充斥于交谈中。若再穿梭于展台间,消费电子芯片局部过剩的讯息又不绝于耳,动辄百分之八九十的跌价更是令人咋舌。
“
缺芯的暴涨和暴跌、供过于求和供不应求、蓝海和泡沫,矛盾感交织在半导体市场当中,也折射着芯片供应链和交易市场的复杂。
价格的异动将中游的芯片分销体系带到大众视野,尤其是模拟芯片和MCU的现货价抛物线备受热议,“去年有的品类从几十元飙升到上千元,还是有人要,今年有的芯片跌90%以上也卖出不出,”一位电子元器件交易平台负责人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价格大幅波动主要是因为囤货炒作,由于价格传导存在滞后,今年需求下滑后明年可能还会下降。”
而波动的因素不仅仅是中间的现货商,上游产能建设的周期性和下游的需求萎缩都影响着芯片走势。比如存储芯片的期货属性强,本身周期性特别明显,产能扩张后供大于求就会出现价格下降,在产能过剩时又进入下一轮工艺升级迭代,周而复始。
同时,下游终端需求则牵动着产业链神经,今年订单减少、库存高企、消费疲软,令供需的天平继续倾斜。
叠加上疫情和贸易环境的变化,两年多来,芯片产业的各类预测难言长久,一直都在动态修正中。震荡着来到2022年,结构性缺芯已经成为常态,整个半导体市场的分化现象也愈发明显。
炒作和回归
“TI(德州仪器,模拟芯片龙头)、ST(意法半导体)、瑞萨、还有中国台湾厂商的芯片,去年涨疯了。之前就像中彩票一样,很多人一盘料就赚一套房子,只要押对料。今年其实是回归到正常市场,所谓的下跌是此前的炒作行为带来的。”前述电子元器件交易平台负责人谈道。
其中的“很多人”更多的是指层层分销商、现货贸易商。在芯片的销售渠道体系中,主要包括原厂直销、授权分销和独立分销的方式。而原厂芯片的出货路径各有不同,中间有代理商、贸易商、独立分销商等多种类型的销售角色,如毛细血管般铺开。
一般而言,原厂和客户有长期供货的计划交易,龙头企业和原厂往往直接建立联系,同时原厂也有固定的代理商帮原厂铺货,但是市场上仍会有现货需求,因此也会出现第三方的分销商。
“
尤其是在“缺芯”的情况下,巨大的利益让更多人加入到淘金的行列当中,去年诞生于华强北的暴富故事在业内广泛传播。而造富的另一面,是极端押注后的悲惨事件。
前述交易平台负责人介绍道,去年终端厂商四处询货,需求井喷,市场上的紧缺料经过多级经销商的层层翻倍,最后导致价格暴涨。涨价后终端厂商会在“高价买入”和“取消订单”之间权衡,还是会选择代价较小的高价芯片,被逼无奈的情况也不少。
“今年跌下来是因为终端生产不接单了,大家不敢接单,不知道行情到底如何,需求量骤然下降,对于囤货商而言很快就供过于求。一些MCU产品现在跌到十几、二十几元,其实比正常的价格还是稍高一点,但与去年高位相比已经是断崖式的下滑,以前数倍、数十倍的上涨都跌回来了。有一款ST的芯片去年200多元,今年20元也卖不出去,华强北也有经销商因为囤货巨亏。”他告诉记者。
去年年初开始,芯片市场处于混乱阶段,代理商涨价、投资炒货的现象一直存在。有些芯片原厂并没有提价很多,并且严禁代理商炒货,但是也有部分代理商或者投资客在囤货之后再以几倍、乃至几十倍的价格出售。
有MCU企业高管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今年原厂其实并没有降价,因为在市场供货出现问题的时候,前面的需求并不是真实的反映,今年是一个回归,降库存,回到真正的需求面上。
消费电子下滑严峻
值得注意的是,一方面,尽管“暴跌”字眼见诸报端,实际上不同品类下跌的原因各有不同。囤货炒作的乱象之外,最大的共同因素自然是需求侧的压力。
TrendForce集邦咨询调查显示,以往生产量多有增长的第二季,今年全球智能手机产量仅约2.92亿支,季减6%,对比2021年同期的生产表现,则有5%的年衰退。在智能手机品牌厂优先调节渠道库存的考量下,针对第二季的生产规划已相当保守。同时,受疫情影响,导致原本就已相当疲弱的市场需求更加严峻,品牌厂被迫再调降生产目标应对。
以手机为首的消费类终端今年面临需求压力,不论是台积电还是中芯国际的财报,都指出了今年消费电子的疲弱之势。市场低迷也传导至产业链各端,停产的企业陆续出现。
消费需求不振,供需关系再次生变。TrendForce集邦咨询分析师曾冠玮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现在驱动芯片、消费型/通用型PMIC、消费型/通用型MCU供应不足的情況已缓解。
同时,他进一步谈道:“因近两年切入显示驱动芯片的业者增加,加上现在需求低迷,因此以消费电子应用为主的显示驱动芯片降价幅度最大,尤其大尺寸(TV、MNT、Notebook)显示驱动芯片、智能手机TDDI,至少一路降至2022年第四季。”
有LED厂商向记者表示,事实上驱动芯片价格在去年涨至高位后,在第三季度开始供需正在趋于平稳,当时已经出现存货释放、模组抛货的现象,市场有了回调迹象。今年驱动芯片供大于求,价格也继续走低。
与此同时,存储芯片也进入下行周期。一位PC厂商人士告诉记者:“今年从PC的元器件中,价格下跌最多的元器件是存储芯片和显示屏,存储芯片前两年上涨,现在进入下行周期。”
存储芯片自身周期属性之外,需求的快速滑落也让价格大幅下降。集邦咨询最新调查显示,时序进入第三季下旬,旺季不旺导致库存去化迟滞,NAND Flash市场交易冻结,买方消极观望,纷纷倾向不议价,令原厂库存压力已达临界点,转向开出破盘低价以求成交。此举将进一步引发原厂竞价走跌,集邦咨询再次下修第三季NAND Flash wafer合约价,预估跌幅将由原先的15~20%,扩大至30~35%。
车规级芯片仍紧缺
另一方面,涨价和暴跌同时存在,尤其是一直紧缺中的汽车半导体,价格还在上涨中。曾冠玮表示:“目前最紧缺的是车规MCU、车规MOSFET、车规PMIC、网通主IC,今年原厂涨幅5%~15%。”
需要指出的是,汽车芯片渠道和其他芯片类型并不一样,有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整车厂一般不是向芯片原厂直接购买,而是向二三级供应商购买。从国际原厂与授权代理商的合作模式看,遵循着严格的代理规则。一家芯片原厂的年度订单通常会提前半年到一年时间进行规划,细致到每个型号、每个月的排单量等方面,每个车企需要的订单量也会与原厂有一定的沟通。
他还谈道,在提供代理服务的同时,部分授权代理商也会在芯片上做增值服务以获取一定的利润。原厂对授权代理商的管理十分细致,授权代理商的销售和库存数据是通过网络与原厂联通的,原厂很多都会亲自参与分货,与下游密切沟通。
这也意味着,从前车企并不直接与芯片原厂接触,而在突发的缺芯之后,如今汽车厂商不仅在改变芯片渠道的策略,同时自身也在加紧研发车用芯片。而车规级芯片和普通消费类芯片有着严格的门槛,要形成国产化并不容易,有装备公司告诉记者:“在MCU领域仍会使用ST产品,国内MCU厂商也有接触,但是很多产品并没有达到车规级,对于我们而言,一些品类仍无法替代。”
不少业内人士预测,近两三年内,汽车芯片的紧缺还会持续,车规级的认证往往需要2-3年的时间,同时,新产能的规模化上量也需要一定周期。
广汽资本总经理袁锋就曾指出,芯片紧张不是短期的事件,甚至2023、2024年芯片还在缺乏,而新能源汽车还将为芯片带来蓝海市场。他谈道:“当初的预计是到2025年中国的新能源车达500万辆左右,最新估计是今年或明年就能达到。在传统车当中,汽车半导体的价值大概在300亿美元,而新能源车超过了700亿美元,其中增长最明确的是功率半导体。如果新能源+特别智能的车,芯片用量从数量还是金额都是传统车的6倍左右。”
从半导体整体规模来看,世界半导体贸易统计协会(WSTS)发布的数据显示,全球半导体市场增速正在放缓,预计2022年增速较上一年下降10个百分点,2023年降至个位数,仅5%左右,为近十年第四低。
也有分析师直言半导体进入低迷期,但半导体市场本身也存在周期波动特性,长期来看全球各国对于半导体产业链的重视更甚。
当前不论从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的比较,还是细分领域的对照,半导体市场的分化越来越明显,有猛涨、也有跌落,有回归理性、也有狂热风险,有群雄并起、也有抱团取暖。随着政策、疫情、环境的变化,国内半导体市场仍在不断演化之中。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点评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综合
最新
热度
发表评论
六月殇浮华落月f
关注
主题数12
遭遇业绩滑铁卢,英特尔连失两座城池
阅读 1483
美国商务部公布针对“芯片法案”出台的调研信息反馈 ...
阅读 1457
“芯事”难解,车用芯片价格明年接着涨?
阅读 1447
发布新话题
首页
分类
目录
索引
我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