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发现更多内容
首页
分类
目录
索引
标签
酷站
用户名
Email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登录
立即登录
立即注册
其他登录
QQ
微信
首页
Portal
讨论研究
知名厂商
金鉴实验室官网
搜索
搜索
本版
文章
帖子
群组
用户
好友
帖子
收藏
道具
勋章
任务
广播
群组
排行榜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首页
›
「人间琐事」
›
「社会新闻」
›
疫情下,不愿留在医院的规培生们
0赞
赞赏
手机版
扫码打开手机版
把文字装进口袋
返回列表
疫情下,不愿留在医院的规培生们
[ 复制链接 ]
bingchuan0
2023-1-18 23:20:01
文
|
吕煦宬
编辑
|
周航
被“遗忘”的人
离除夕还有两周,刚刚“阳康”的雯静却不情愿地退了回家的车票。学校紧急通知,所有专硕规培生四天后必须返岗。
1月4日,这则没有公章的非红头文件让班级群炸开了锅。“返岗学生的权益谁来保障?”“防疫物资是否和医院员工享有同样待遇?”“路费谁来承担?”
学生们把诉求发到群里,但大家只等来辅导员的电话,“把消息全都撤回。”雯静回忆。
没有拒绝的可能,学校转述了规培医院的要求,“超过14天不返岗就要补3个月规培”,而不能按时完成规培就得延毕。
雯静许多同学已经回家了,他们只能从全国各地返校,包括她的舍友,家住内蒙,回家不到一周,回学校路费又花了两千。
雯静所在的院校并非个例,2023年1月以来,受疫情高峰冲击,医院人力紧张,福建、河北、浙江、安徽等多地临床医学专硕生(即专业型硕士,区别于学术型硕士)都收到了学校的返岗通知。一些学生在社交平台自嘲,“离了规培生,医院就转不动了。”
规培,即住院医师规范培训制度。2013年开始,医学生本科毕业后,必需在大医院再培训三年将来才能成为主治医师。
在欧美,近百年的实践证明,规培制度有助于培养出均质化的医生。公开资料显示,我国引进该制度,目的也是为解决临床医师水平悬殊问题,改变“有病就往三甲医院跑”的现象。
据国家卫健委统计,至2021年全国累计招收培训了71万名住院医师,其中临床专硕研究生占比35%。每年,将近4万专硕生会加入规培行列,承担起写病历、收病人、取报告、递材料等基础工作。
●东方IC资料图:三门峡市中心医院,医生正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内带教。
这段时间,随着感染高峰到来,医院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特别是急诊、呼吸科等科室超负荷运转,担子也压在了规培生身上。
在南方一家三甲医院急诊,专硕生周扬在12月的值班次数达到了平日的两倍,每两三天就要值一次夜班。在医院,查房和开医嘱由带教老师负责,“之后病人再有不适或接收新病人就是我们负责的。”
尽管有来自妇科、眼科的医生不断支援,但周扬还是忙得团团转。平常,周扬上午核对医嘱后,还能稍作休息,现在,每人每天接管患者从三个增至七到八个,根本休息不了。
按照规定,急诊医护都应当佩戴N95口罩,最好还能有隔离衣。但在感染潮来临初期,周扬所在的医院物资不充足,只有主治医师等上级医生领到了N95,规培生都只能戴普通医用外科口罩上岗。一个夜班后,周扬发起了高烧。
和周扬一样,很多规培生都觉得,自己的感受被“忽视”和“遗忘”了,这让他们更不愿意在特殊时期留守医院乃至带病上岗。
一位规培生说,他向医院申领抗原时,发现专硕研究生根本不在领取名单上,但非一线的医院研究员、后勤人员都能领到物资。
还有人看到医院给医护发放了N95、防护面屏后,也想去科室申领,但得到的回复是:“你们是学生,去找学生处要。”
“大家其实并不是真的怕生病、真的想回家,大家只是把这次疫情当成了情绪的发泄口,把多年累积的(对规培制度)不满全部发泄出来了。”周扬说。
最让周扬失望的,则是在自己发高烧时,手机里不断弹出的催促返岗的信息,“某某医生又带病上岗了,然后艾特我们这些病了的规培生,问我们什么时候回去上班。”没有一句关心和问候,“科室只是希望我们赶紧回去上班。”返工第一天,体力尚未完全恢复的周扬就被排到了夜班,“太缺人了”。
双重身份
在中国,规培生有三类:社会规培生、单位委培生和专硕规培生。与前两类规培不同,专硕规培生既是住院医师,也是硕士研究生,归学校管理。
这就是“并轨培养”,是我国特色制度。据一些学术论文介绍,其目的是为解决医学生培养年限长、规培和研究生培养间衔接不畅等问题。
在江西读书的专硕生吴敏佳曾感受过人在象牙塔的安全感。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初期,大五的她没被派到呼吸科等高风险科室。“学校把我们保护得很好。”她回忆说。
去年12月,看着医院“阴阳混在一起”的复杂局势,研二的吴敏佳再次把希望寄托于学校,期待看到学校组织返乡的消息,但一直没等来。
12月18日,她所在的医院下达了一则文件,建议“全员规培生、专硕研究生等错峰上班,防止交叉感染。”“康复后按照错峰排班尽快加入战斗。”吴敏佳很失望:“学校不管我们,医院也不管我们,让我们自生自灭。”
特殊时期,请假也成了难题。江西的临床专硕生秦怡感染后,先后找导师、教秘、科室主任以及学院负责人签字,缺任何一环都没法顺利批假。
“有些老师会说,不来可以,但得跟人换班,或者花钱找人替,总之得有人来。”秦怡介绍,买卖班在规培生中很常见,日常200元一个班,节假日800元起步。
秦怡幸运地请到假后,但休息了一天就继续回科室干活了,“一是因为症状不严重,二是不想听到带教老师说自己吃不了苦。”秦怡解释。
还有学生则“不敢请假”。研二规培生崔华与带教老师聊天时,听到老师把申请返乡的学生称作“逃兵”,她彻底打消了回家的念头。“我在自己的主科室轮转,毕业答辩的生死大权都掌握在老师手里,在这种紧要关头走,老师会怎么看我?”
●秦怡收到的教秘催促返岗的信息。讲述者 提供
公开报道显示,疫情高峰以来,医疗系统人手短缺,各地医院相继采取分流措施,在一些医院,“所有科室都变成了呼吸内科”,骨科、口腔科的大夫也接管新冠患者。
崔华认为,相比规培生,正职医生的顾虑相对少一些。坚持上岗或找人代班取决于自身意愿,调整起来比较灵活。但专硕生要考虑科室老师、学校老师对自己的态度。多位规培生说,自己所在医院以“请假耽误规培轮转计划,可能导致延毕”为由,让学生坚持上岗。
事实上,医院和学校的双重压力不止存在于当下,一直以来,专硕规培生的日常便是在夹缝中生存。
崔华是国内一所大学顶尖医学院的临床专硕。想继续读博的她几乎每天都是这样度过的:早上8点交班,查房、收病人、给病人做简单处理、收新人;晚上19点下班,回宿舍看文献、做课题;凌晨1点睡觉,“如果第二天要开研究生组会,熬到三四点也有可能。”
除了科研压力,作为住院医师,她的工作也不轻松。最让崔华痛苦的,是曾经在急诊科轮转的经历。
“全天没喝过一口水、吃过饭,像陀螺一样转。”急诊科没休息室,如果值夜班,只能趴在桌上休息,每隔十几分钟就要收新病人。那段时间,崔华做了抑郁症自评量表,结果显示中至重度抑郁。
如此繁忙的工作,崔华却不认为自己的临床能力有实际的提升。高考填志愿时,想学法医的她遭到父母反对,最后折中选择学医。她原本想着,学临床也能有“动手的乐趣”,但规培的现状与她的期待相差甚远——写病历、收病人、术前准备、术后收尾,是她作为住院医师的日常。
在非教学医院,这些工作由一线正职医生承担。崔华觉得,自己不过是顶着“规培”的头衔干杂活而已。她从自己的带教口中得知,从本科实习算起,他花费了8年才从“写病历”的基础工作中脱离出来。能够独立做手术的时候,他已经40岁了。
自2020年疫情以来,一些规培生还承担起了医疗系统里最琐屑的防疫工作。雯静所在的医院设立了一个由专硕组成的“门禁班”, 一学期下来,雯静和同学都会轮到一两次,工作内容和保安无异,从早上八点到晚上八点,在门口“拦人”, “但保安叔叔比我快乐多了。”
一次,一位七十多岁的大爷想进医院给自己母亲过“最后一个生日”,雯静按规定把大爷拦下后,被大爷指着鼻子埋怨不近人情。雯静心里委屈,但也无能为力。
除了看门,采核酸的任务也落到了专硕规培生头上。两人一组,每天负责给一个病区里四五十个人采样。
这是雯静最讨厌的工作,“有些人不配合、不张嘴,我要一个个等,一个个求”,这让雯静觉得很没有尊严,“感觉保洁阿姨可以骂你,保安叔叔也可以骂你,在这个医院里,你就是最底层的。”
●雯静在门诊部值夜班。讲述者 提供
这种感受不是现在才有的。不少专硕生觉得,自己规培期间没学到多少真东西,更多地在扮演“写病历的小编”这样的廉价劳动力角色。
在三甲医院规培一年多的周扬说,作为一个呼吸内科的学生,他到现在还不太会看CT,“觉得自己挺失败的。”
规培教学质量不佳的问题长期存在着。有长期研究医学人才培养的专家公开表示,规培制度在实操中多有变形,教学多是“蜻蜓点水”。
质疑指向了迅速扩张的规培基地。2013年至今,我国公布了三批规培基地,数量超过了1000个。这其中既有技术先进、教学科研领先的中心城市医院,也有发展一般、缺乏临床带教经验的地方医院。
另一个普遍的问题是,规培生要在不同科室轮转,不同科室的培养经验、重视程度不一以及考评制度不严格,令培训质量难以保证。
规培第一个月,雯静在自己的主科室轮转还很有成就感,“老师们很用心教,给我很多上手的机会。”
第一次上手术、第一次缝皮、第一次学会拆线换药,这些成长的节点,雯静都记得很清楚。那时,进步带来的喜悦冲淡了加班的疲倦,“只要有收获,我就觉得是值得的。”
但在其他科室时,雯静总缺少一种归属感,“感觉老师没把你当自己人”。一月一次的轮转,她很难和不同科室的老师建立深度的关系。
日复一日,在写病历、抢电脑、送材料的工作间隙,雯静忍不住问自己,我到底学到了什么?“会写病历可能是我这半年唯一的长进了,但写病历也是模板化的,其实就是复制粘贴。”
看不到成长空间后,雯静在医院像变了个人。以往从不说脏话的她,现在习惯用爆粗来宣泄情绪;查房再遇到病人咨询病情,以往会耐心解释,现在干脆说:“我不是你的主管医生,你去问别人。”
她也因此更在意物质回报与付出之间的失衡,“会因为医院晚发几天补贴而生气,为一个外科口罩斤斤计较。”
落差感
对于学生们的抱怨,一直以来也存在另一种声音。
有医生曾公开表示,规培是医学生成为一名成熟医生的必经之路,应该坦然接受考验。网络上,一名学生晒出了导师劝其返岗的理由:“医学生就是应该在临床上多多锻炼。”
疫情高峰以来,医院人手紧缺,一些请假、返乡的专硕也被指责“吃不了苦,没有奉献精神。”
其实也有不少规培生选择主动留守。南京医科大学内分泌专业的研二学生小琪便是其中一员。
据澎湃新闻报道,小琪考虑到科室人手紧缺,主动留院,参与了医院组织的网络问诊志愿活动。她和其他四五个学生一起,24小时在线回复100多位病人的咨询。她觉得,能在这时候用自己所学帮到别人,尽到了医学生的责任。
一些学生则出于更现实的考量留下。在一家三甲医院轮转的专硕生小吴打算留守至春节前夕。他所在的泌尿内科为学生提供了额外的抗疫津贴,已经“阳过”的小吴觉得,回家躺着不如工作挣钱,而且在这样的关键时刻留下,还能给科室老师留个好印象,让自己未来的规培生活更加顺利。
小吴所在的年级共两百多人,只有三分之一选择留下。小吴所在科室,本该由10名专硕规培生完成的工作,现在只有他和另一个同学一起承担。小吴说,大部分留下的人也并非自愿,也很少有人像他一样,能得到特别津贴。
周扬认为,付出与回报的不匹配是许多学生不愿留守一线的根本原因,“凭什么一个月给我们一千多块钱,就要用‘牺牲奉献’来道德绑架我们?”
事实上,待遇过低是规培制度一直被诟病的问题。一般来说,规培生收入由基本工资、工作补贴和国家补助构成。其中,前两者由医院承担,国家补助由中央财政承担,目前施行的仍是2014年定下的标准,每人2.4万。
落到实处,在三类规培生中,专硕规培生通常收入最低。比如在湖南某医院,周扬每月从医院得到的补贴是1400块钱,同院的社会规培生则有六七千。
在福建,雯静每月补贴是800元。医院还有严格的补贴扣罚标准,“迟到、不戴胸牌、看手机都会被扣钱,罚款最高300块。”加上600元的助学金,雯静每月得到的补贴是1400块钱。一年下来,这勉强能覆盖一年一万的学费,很难再有剩余。
雯静心中有过“好医生”的模板,那是本科时教心内科的一位老师,“懂得多,科研能力强,还对患者很好”,这曾是她努力的方向。去年,得知自己考研上岸的那一刻,雯静还以为“人生有了着落。”
如今,回报与付出的不匹配挫伤了这个女孩的热情,“梦想都抛在脑后了”, 她说,自己现在闲下来就只想补觉。
●东方IC资料图:2015年6月25日,在湖北医药学院第四临床学院教室,医学生展示医师节微心愿。
落差感也体现在和毕业就转行进药企的本科同学的比较中。别人的工作“很人性化、工资又高”;同龄人中,有人拿着公务员的铁饭碗,有人年终奖就拿了五六万,还有人已经结婚生子,“只有我在这条路上漫无目的地走着,图什么啊?”
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原副主任医师龚晓明曾公开表示,收入低、没盼头是中国医师规培制度待解的难题。相较于其他专业,学医本身就需要更多投入,规培的低收入会让年轻的医生丧失希望。
提高规培待遇的呼声从未停止,部分地区也在用实际行动填补落差。
2022年8月起,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开始面向规培实施同岗同酬制度,给包括专硕在内的规培发放年终奖、基本奖、绩效奖,这是国内首家医院实施覆盖各个方面的同岗同酬制度。今年年初,上海市委市政府给医护下拨了6000元特殊津贴,在医院规培的学生也收到了这笔钱。
为了“不让学生为生活发愁”,崔华所在的科室每月会用科室绩效补贴专硕,另外再给学生提供饭补。这让崔华觉得“实现同工同酬不是一件完全没可能的事情。”
去年12月14日,华西医院专硕规培生陈家辉在完成临床任务后心源性猝死去世。据财新报道,陈家辉在ICU抢救时,新冠核酸检测结果呈阳性。悲剧发生后,多位规培生告诉我们,他们所在医院和学校都变得更重视专硕生的权益。
“人文关怀直线上升。”崔华说,现在,医院每个科室都会给学生配备医药箱,提供必备的药物和防疫用品,带教老师也都会及时关心学生们的健康状况,提醒他们“不舒服就立即休息”。食堂伙食也出现了之前从未有过的饭后水果。
“有充足的保障、合理的待遇、有人关心我们,我是愿意为科室付出的。”崔华说。不出意外的话,她会继续在成为医生这条路上走下去。
●东方IC资料图:2020年10月,厦门医学院举行新生开学典礼,医学生庄严宣誓献身医学事业。
但崔华又说,自己是幸运的——没有过多的经济负担,没有遇上奇葩的老师,而不是所有人像她一样,“需要有一个规范和标准,不然学医全看命。”
最让崔华惋惜的是一个曾经的本科室友,成绩优异但家境困难,一直靠他人资助,为了省钱在宿舍煮白面条吃,每次看到崔华都会觉得心疼。“规培待遇不提高的话,会流失很多人才,这些寒门学子是更能共情底层人群的。”
周扬所在的医院虽然没有同意给专硕提高待遇,但不再拦着学生返乡。在急诊待了二十多天后,周扬在十二月底申请了回家。去年,他因为值班,没赶上年夜饭,今年,他想好好在家过一个安稳年。
作为过来人,他的同门师兄很支持他的决定,告诉他“不要委屈自己,成全别人。”尽管医院没有明确表态是否需要补规培时长,但全校200多个专硕生中,有将近一大半的人都回了家,“补就补,这么多人一起。”
回家后,周扬陪奶奶住院。他发现,往日住不满的农村医院里,现在挤满了人,“走廊全是床,基本上都是老人。”有时,奶奶会催护士换药,周扬会告诉她,“耐心等”,他理解医护的不易。
有人顺利回了家,但也有人在重新返岗。比如雯静,毕竟,拿到规培证才能毕业。
还有904天,雯静的规培就会结束。她在手机上设置了一个倒计时—— “我就想着完成份内任务,体验一把当医生的感觉,毕业就转行。”
(文中人物均为化名。)
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著作权归属极昼工作室,未经书面许可,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形式使用,另有声明除外。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点评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综合
最新
热度
发表评论
浏览过的版块
「FIB-TEM」
bingchuan0
关注
主题数912
乌克兰很得意:“除了核武,没有什么是我们拿不到的”
阅读 5072
国际足联主席:计划要求每个国家用“贝利”命名一个足球场
阅读 4785
房贷利率“3时代”来了!要不要提前还房贷?
阅读 4712
发布新话题
首页
分类
目录
索引
我的
返回顶部